昨天是五四青年节,这个每年一次的青年节日到底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五四青年节是为着纪念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爱国运动。
而只是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节日,是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时代到今天,人们对设置五四青年节的意义已经淡薄很多了。昨天看到媒体上有许多年轻人相关的话题,我想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谈谈感想。
最近几年经常对一个现象深有感触:城市里上班,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或许是自己年龄一年一年增加,看着身边一波一波年轻人走入社会参与工作,突然感触,时间过得真快,00后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劳动力大军的一部分了。我毕业走入社会快15年,以现在的年龄对比身边,发现已经不算年轻了。还记得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当时还感慨于80后导演已经能干出这么大动静——本以为大片都是出自类似张艺谋、“冯老炮”那一辈人之手。
现在很多公司招人,已经对35岁以上的人说NO,可见一半以上的80后都已经不被列入年轻人序列了。当然如果硬是要这么划分,肯定还有很多人不服气,或者说很委屈:感觉我还没干出啥大成绩,你就说我老了?
好吧,不纠结于这个问题,还是说说年轻人。
年轻人其实一直是构成这个社会劳动力的主要部分,他们贡献了相当的工作岗位,他们为了上老下幼,或者为了自己的前途,无论难易,都不停的在这个社会奋斗着。
年轻人也是消费大军的中坚力量,结婚买房,生儿育女教育培养,还有自己的旅行、成长提高,年轻人贡献了国家相当一部分GDP。
但是年轻人普遍还不掌握生产资料,在单位是基本都是干活一线。
随着城市化,老龄化,他们掌握生产资料,或者简单一点说,掌握权利和资源的时间会更加的往后靠,最典型是日本,社会资源基本掌握在中老年人手上。
我认为自己还算幸运,农村出来,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接近军事化管理的建材企业,很多人在入职培训的前两周就选择了离开:这里还把人当人吗?培训的时候老师和教官随意打骂、体罚,要知道我们不是当兵,是来打工的。但是我选择留下来,就是想看看我的抗压力究竟如何。
因为我高中起就一直是学生干部,凭借我的口才和组织能力在培训班当选上班长。两个月的封闭式培训结束了,这期间我亲自送走了班上每一个中途决定离开的同学,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然后这些人就像饿狼一样被丢向市场,在市场上仍会走很多人,但企业就是这样一批一批的换人,人海战术让年轻人大浪淘沙。
当然不是说走了的就是差的,留下来就是好的。我最终在这里干了接近两年,干到地区分公司经理,还算有点发言权:有一些是自己很牛逼,有一些是完全不认可这个公司文化,有一些是顶不住这种高压。
近两年时间,对于刚出社会的我来说,没挣到啥钱,但我觉得还是学到一些作为业务员的市场启蒙,也见识过不同层面的人,体验过高压工作环境,对自己未来的路是有帮助的。
离开后来到广州,经过一年多的混沌期,来到了现在的公司,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人生中比较重要的十几年:结婚、生小孩、买房–
有时候我后悔于没读一个好专业,没入对一个好行业,毕业后前几年没有挣到钱。但毕竟后来抓住了一次机会,到现在不算很好却也不算差。在公司里是个小经理,没啥权力但起码掌握一些市场和客户资源。
曾经我多次去大学城毕业现场招聘,我带的新员工也有很多,他们现在走的路我自己一样先一步一路走过来,我觉得我懂他们。我也看到了由于一部分人先行进入了市场占有了优质客户资源,后来者就比较难。
一个公司如此,一个社会同样如此。问题是这种资源被前人占据的现象接下来会越来越严重。
曾经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遍地黄金。后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机会还是层出不穷。但这个趋势不能一直有,社会总是由乱而治,由发展而开始稳固,不断固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