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过程中,要么一句说都不说封锁内心,要么就掏心掏肺,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横跳,我们该怎么放平心态,把握好社交边界呢?
为什么会有社交焦虑症
人际交往变迁下的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是一种焦虑性障碍,其特征包括处在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等。
当下很多年轻人自称的“社恐”,并非达到疾病的程度,而是呈现一种回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绪和状态。
年轻人为什么回避或抗拒社交?首先要看到,在社会快速变迁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是社交方式变革的亲历者,他们的人际交往注定呈现出新的特点。
由易观智库和腾讯QQ发布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90后青年群体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孤独”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状态——“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童年的回忆里就充满孤独的色彩;他们在高楼大厦中成长,忙碌的父母顾不上他们;钢筋水泥阻隔了孩子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多数年轻人在以“小家庭”为主的社会单元中长大,缺少传统社会交往中诸如亲戚、邻里关系的体验。
例如不少90后表示由于亲戚隔阂巨大,不会经常走动:“我们早早为了读书、为了打工背井离乡,与家人尚且有些距离,更别提亲戚交往了。
”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
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
“人可以休息,但互联网是二十四小时运转的。
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好友寒暄、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
”在大三学生韩雪的眼中,社交始终与压力相伴。
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
“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
”网友在调查中反馈道。
在这样的矛盾下,一些年轻人自称“社恐”青年,也就有迹可循了。
“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他们手中的盾。
在真实而焦灼的社交困境下,只好拿起这张盾牌,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
“说社交降级可能有点夸张,从某个角度讲,这也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自我适应。
”心理学专业学生晓婷说,很多“社恐”青年推崇的新式“社交礼仪”,如用微信讲的小事情就别打电话,能打字说就别发语音等,核心是保持恰当的社交距离,给彼此一点自由轻松的空间。
虚拟社交不是社交恐惧的解药经历社会变迁的同时,技术的发展正带来全新的沟通方式。
从短信到QQ、微信,从论坛到博客、微博,再到抖音快手,不断迭代的社交软件,提供更便捷的沟通选项,并逐渐塑造了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社交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是难得见到一面的。
文章《都市生活的社交障碍:“有空见一面”已是奢侈》描述了这样的现状:同在北京,在东城区的人想和在西城区工作的好朋友见一面,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哪怕对方因工作原因来自己公司楼下办事,也可能因为手头有事没顾得上去碰个面。
在网络世界中,交友则不受时空限制。
社交软件一秒钟即可把一个陌生人“加为好友”。
即使线下不见面,社交媒体中也互动频繁,看似好不热闹。
“就像在游戏里,人物的武力值、防御值等有不同的方式补充,社交也是一样的。
当面聊天加成多一点,手机聊天加成少一点,但成本小啊!各个软件聊一圈儿,我的社交值也能补满。
”在互联网公司就职的小辉工作很忙,朋友组的饭局经常赶不上,但他有自己的一套交友办法。
据统计,我国目前独居青年超过2000万。
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为常态。
《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显示,64.83%的被调研对象选择通过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线上交友是不少独居青年们缓解孤独的“必选项”。
然而,线上社交能成为“社恐”青年的解药吗?答案可能正相反。
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
”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
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
虚拟空间里不间断的联系,反而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
要打破这个循环,唯有让大家更好地“在一起”。
“要主动参与线下面对面的交谈,以此来弥补线上交往由‘身体缺场’所带来的不足,用真正的‘在一起’来疗愈孤独的人群,建立更好的生活。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滨在《“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中这样说。
“今年的春节因疫情延长了。
在外求学工作时只能用视频跟家人交流,这次回家与父母打着牌、泡着茶、聊聊小时候,让我感受到了更真切的亲情支持。
”90后女孩小意说,有时正是这种平淡的相处,才让我们重新发现并珍视现实中的互动与连接。
她已决定多在真实世界中和朋友相处。
摆脱惯性,突破社交“茧房”当群体孤独成为舒适区,面对一波又一波新的虚拟社交浪潮,一些年轻人愈加舍不得走出来面对现实。
“现代人的空闲时间有相当一部分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占据了。
每天花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在电子屏幕上,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而且有种‘放不下’的感觉,留给现实生活的注意力资源自然就少了。
”这样的感受越来越普遍。
虚拟社交以其低成本、全时段的特点,正成为回避真实社交压力的“温室”。
当前,陪伴类App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语音聊天室、游戏陪练等付费型陪伴App大量出现。
有网络社交需求的年轻人只需手指一点,便可购买陪聊项目。
传播学中有“信息茧房”的概念,是说人们获取信息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在社交领域,当代年轻人似乎也正陷入一个“茧房”中,不愿走出交友舒适圈,形成越回避社交、越不会社交的循环,将自己的生活禁锢于狭窄的空间里。
“我拒绝社交的那两年,没有交新朋友,活得格外自我,却又真的丢了自我。
”网友雷艺甜曾有“社恐”的经历,后来她发现,人与人的真心交往,才是治愈不开心的良药。
“我们还是要努力,去敞开心扉和怀抱,去接触去感知这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世界。
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这有点难,但是从孤独里挣脱出来,我们才能得到乐趣、人情,还有爱。
”她说。
像雷艺甜这样突破社交“茧房”、勇敢走向现实社交的年轻人,逐渐多了起来。
雪莉·特克尔提出,应对群体孤独的办法,是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对“社恐”青年来说亦是如此。
逃避社交只是一时的,只有迈出从舒适走向未知的那一步,触摸真实社交的复杂和温暖,才能把自己的生活道路越走越宽。
如果你有社交恐惧,说明你的社交神经系统被“冻结”了……
这篇文章涉及一些你可能没听过的科学,也许可以解开你的一些困惑。
症状 昨天在朋友圈给小伙伴留了个题: “我打小由外婆带大,有害羞的毛病。
初中起不与人多讲话,与人讲话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一说话就觉得自己表情不自然、脸红,像做了亏心事一样。
上高中后,不愿与班上的同学接触,总觉得别人都讨厌自己,尤其害怕男同学和男老师。
只要老师上课面对同学时,我就不敢看老师,经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在读高一的小玉(化名)哭诉说,原来不想上学,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都快活不下去了。
提问:这是什么症状? 主要的回答是社交恐惧、缺爱综合征、内向孤僻、躯体化强迫症状。
其实都对,社交恐惧是症状描述,缺爱是根源分析,内向孤僻是人格特征描述,躯体化是从生理性角度的描述。
社交障碍的生理学解释:根据自主神经系统的多重迷走理论,人紧张的时候和放松的时候,运行的是两套不同的迷走神经系统。
人在紧张的时候,社交相关的微表情、舒展度都被“冻结”,所以看起来笨手笨脚。
所以社交障碍的因果链是:缺爱→内心不安→社交紧张→笨手笨脚。
在这里进一步解释下: 1995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精神病学及生理心理学家Porges通过对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变化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结合神经系统发生学、神经系统解剖学研究,从物种进化与环境适应行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新理论,即自主神经的多重迷走神经理论(The Poly-Vagal Theory),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大量实证性研究。
Pogers将爬行类与哺乳类的防御行为进行比较,认为这些防御行为与迷走神经的功能特点有关。
在充满危险的环境里,爬行类动物主要的行为只是对新奇刺激的定向反射,而哺乳类动物除此之外还有对刺激信息的关注与加工处理,以及使用面部表情和声音向同伴传递信息。
因此,同样体重的哺乳类动物比爬行类动物耗能高出四五倍。
与生活方式相适应,他们各自的迷走神经也具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低耗能的爬行类动物在静止或无呼吸状态时,他们的行为表现为僵住或潜伏,来自DMNX的运动神经元纤维使心率降得很低。
相反,在呼吸或者其他活动时,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控制作用几乎完全消除。
而哺乳类动物则需要来自NA的迷走神经元纤维对心脏活动起到持续的刹车减缓作用,因此,哺乳类动物在安全环境下睡眠时迷走神经紧张性很高,而在环境不安全需要应对时,迷走神经紧张性则降低。
在遇到威胁或创伤时,则几乎没有了来自NA迷走神经元的作用了,也没有了RSA,而表现出爬行类动物一样的反应。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在危险或创伤中,会退化成爬行动物。
而一直处在紧张焦虑状态中的人,则是一直存在于爬行动物的神经体系状态。
经常有缺爱者说自己很怕冷,也很容易感觉冷,不知道是否与之有关。
NA迷走神经与DMNX迷走神经由于都有神经纤维共同支配平滑肌和心肌等效应器官(包括心脏、肺脏、食道、胃肠道、肝脏、胰腺及颈动脉窦),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如NA迷走神经持续刺激颈动脉窦可以避免出现由于DMNX迷走神经引起的严重的心率降低。
这在影视剧作品里面也出现过,就是用爱的力量抱着一个刚“死”的人哭,这个人可能会心跳恢复活过来。
两套迷走神经有竞争性,所以不会同时存在。
人类本质是社交生物,当你放松的状态你的表情才丰富、交流才滔滔不绝,才有良好的社交功能,而紧张的时候,这部分功能就“冻结”了。
我常跟参加系统疗愈的学员说,你讨厌别人、害怕别人,别人都是知道的,你是藏不住的。
不是你看了社交书籍,学了社交课程,会讲笑话,会微笑,会奉承,就能掩饰的,你的非言语部分,别人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越走近越容易暴露。
所以不要做个戴面具的人,要在内心真正成为一个健康有爱的人。
原始人面对危险的方式是战斗、逃跑或者僵住,从表中就可以看出,这些方式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神经系统掌控。
在这个层次的人,会认为社会是冷漠的、功利性的,内心活在孤岛,缺乏对社交愉悦感的。
而更高级的社会化系统成熟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交功能,具有大量超越功利性交换的社会交流和情感表达,让人在团体中有安全感和愉悦感,也会通过寻求帮助、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由此,缺爱不安的小伙伴和安全依恋的小伙伴,运行的完全是两套不同的迷走神经系统,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应对问题的解决途径也截然不同,仿佛平行世界一般。
人是社会中的人,安全依恋是人社会化进程的内在基础。
而多项心理疾病,本质是缺爱者运行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神经系统,在社交环境中的不适应性症状。
一些社交建议的文章,本质是长期处在第三阶段神经系统状态的人,给长期处在第一二阶段神经系统状态的人提的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不是适合你的道理。
如果你照着做,本质是耗费大量心理能量去“演”,社交之后,会很容易疲惫,社交多了,可能还会能量耗竭。
而自身长期处在第一二阶段神经系统状态的人提的意见,比如要更爱自己、不要依赖别人、自己有钱才是王道之类的,并不是错,而是低级,属于“爬行动物”或“原始人类”的生存之道。
而读到这里的家长,也许能明白,当你劝孩子多出去玩、多跟别人讲话的时候,可能忽视了这小孩从小就被限制社交、内心缺爱的脑神经状态。
所以,真正解决社交障碍,包括普通社交、婚恋关系、原生关系,我们都要通过在内心真正构建健康有爱的心理结构,激活NA迷走神经系统,掌握爱与被爱的能力来实现。
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中度焦虑、社交恐惧
我今年30岁。
我曾是个很忧郁的人,而且极怕与人交往,见到人不会说话,也不敢看别人的眼睛(这在心理学上可能称之为“社交恐惧症”)。
这使我在中学,大学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毕业工作后,在公司也没什么朋友,许多员工喜欢的公司聚餐,旅游,对我来说,却是一种煎熬,一种令我避之不及的事情。
也因为不会与人沟通,工作中常常觉得很辛苦很压抑,有一种四处碰壁的感觉。
因此,我是辞了一家又一家,没有一家能做长久的。
那种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我多次情绪低落到,想自杀,但幸好,我听说,在宗教中,说自杀是要下地狱的。
就因为这个信念,使我守住了底线,再怎么痛苦,都没走出那一步。
期间,我试过种种的方法,希望解除我的痛苦:看社交的书(比如卡耐基的书,还有象《心灵鸡汤》等等),看心理医生,学气功,但这些基本没什么效果。
应该说,卡耐基的书是不错的了,但在我的顽症面前显得根本无能为力。
可是,我却记住了书中的一句话,大意是,当你尝试去帮助别人时,你会惭惭忘记甚至治愈你的痛苦。
就因为相信这句话,我试着去做点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捐钱给灾区,做义工等。
当时,我是很积极的,有时是冒着中午的烈日去孤儿院。
因为,我的痛苦让我觉得,只要能治愈,我什么都愿意做。
我希望通过做这些事情忘掉自己的痛苦,使自己变得快乐些。
事实是,这些善事有时会暂时使我的心情好了一点点,但实在说,没有治愈我的忧郁和社交恐惧,长时间下来,我对自己的症状有点绝望了,但我还是一边痛苦一边继续做着。
功不唐捐,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事情在2006年底有了转机。
我那时身体不太好,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也没干什么事,但一会儿就觉得人非常疲倦。
我每天回到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心疲惫”。
有一天,我听说 ,多吃香蕉可以令人精神愉快,吃素食可以令人身体好精神好。
于是,我当即就决定开始吃素食了。
我那时是很乖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说能够解决我的问题,我就照做。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精神确实是好了不少,不容易疲惫了。
后来。
为了“积福”,我又做过其他一些善事。
转眼到了2007年5,6月间,我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愿望,又投机取巧地在网上捐钱做善事。
这时,我在网上发现了“放生三年了”这篇文章。
里面的内容吸引了我。
然后,我用“放生”在网上搜索,看到了更多文章,纷纷说他们放生后的身心,环境的变化。
我敏感地感觉到,我生命的转机来了。
于是,我决定开始放生。
下班后,我去市场买了青蛙,在雨中为它们念了佛号(阿弥陀佛),然后放到动物园里。
这是我的第一次放生。
那天晚上,我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好。
于是,我决定,以后要一直放,一直放。
然后,我几乎每周末,都和另一位朋友提着水桶去放生,我们多数是放泥鳅,塘虱,生鱼和鲫鱼(其实,我想放更多种类的,但苦于对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太了解,不敢随便往江里放)。
我们象打游击一样,有时在这里放,有时在那里放;有时在这档买,有时在那档买。
因为,我们不想被人发现,以免这边放完,那边别人就来捕捞。
我们的放生工具也有了改进,第一次用塑料袋,发现一漏水根本没办法,很被动;后来就改用小水桶,桶盖上打N个孔给动物透气;再后来,一次水退潮,发现,原来平时江边的水并非很深的,浅浅的水下就有很多石头.这样把鱼倒下去,也不知鱼会不会受伤,于是,我们又改进了一下,在桶上方和下方分别绑上一条绳子,提着上方的绳子,象打水一样把桶放下江去,桶下降到接近江面时,把下方的绳子一提,水桶就倒过来,鱼儿就掉下去了).有时,我上班心情不好,下班后,我就自己一个人去放,放完回来,心情也变好了。
一般人,心情不好会选择去旅游,我心情不好就去放生。
放生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议。
大约四个月后,我突然发现,我的忧郁不知跑哪去了,我经常可以发自内心开心地笑了。
而且,也不怕人了。
虽然,我还是不擅长与人交际,但“不擅长”与“害怕”,已经是天渊之别了!!!我同时发现,工作也顺手了不少。
另外,人缘也慢慢变好了,一些以前不太找我玩的朋友,也开始来约我了。
(不过,这时,我反而不太想出席了,因为,一去就要花钱。
我尝到了甜头,更愿意把钱省下来放生。
)以前,我看到别人周末就会和一班朋友去玩,而自己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非常苦恼,现在却没有这种感觉了。
现在,我放生很坚定,每周都去。
而吃素,也是我要坚持一辈子的事情。
至于吃素,放生为何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我不太会说(我只会说,至少是,你给其他生命快乐和新生的机会,作为反作用力,你自己也得到快乐和新生),反正就是有。
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放生的功德”,历代大师的话会更令您信服。
我在此可以告诉大家,上面的话,句句是真,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我在这里写出来,就是希望,我能够走出忧郁,大家也能够走出忧郁。
如果您不信,就把它当故事看一看;但如果您试过种种的方法,还是解决不了您的问题(就象我以前一样),不妨也可以试一试。
吃素,放生,坚持上一年半载,您回头看看,您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有十个朋友看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人去实践,并得到利益,那我就没有白费功夫了。
谢谢大家!此方法也适用于焦虑症,强迫症。
转载,可是这是事实。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顺利。
如果亲人得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你可以替他放生,然后把放生的功德回向《送给》给他的冤亲债主,效果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