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内耗最好的办法,是切换三种心理模式:静音模式,关闭内心的噪音;飞行模式,屏蔽外来的干扰;闯关模式,聚焦行动,增强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我的强迫症是这样疗愈的,方法并不难,你也可以拥有
有些人将抑郁症比作“黑狗”,而我习惯于将强迫症与“影子”作比。
没错,这是一个“影子”,赶不走,打不死,如影随形。
强迫症是如此狡猾和困难。
如果抑郁症患者正在与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作斗争,则 强迫症患者通常会与自己作斗争。
用一种逻辑来解释另一种逻辑。
你得到的仍然是一种逻辑。
对于你来说,这仍然会强迫。
简而言之, 你正在使用一种类型的强迫与另一种类型的强迫,只不过形式换了,强迫的本质没有变。
如何摆脱困境?下面是我的一些疗愈强迫症的方法。
我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症状:
对我而言,起初有太多“想法”,并且这些想法无所不在。
简而言之,我非常想考虑如何消除生活中我想到的所有“坏”事情。
结果,我陷入了一个又一个陷阱,我的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强迫和焦虑,恐惧往往是孪生姐妹,我的焦虑和恐惧:
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使我感到不安和恐惧。
我发现枕头上有头发,所以担心这是某种疾病的征兆,也担心头发会掉下来。
当我看到数字 4 或 7 时,我想:“我要死了,是倒霉吗”,等等。
甚至脑子里面会出现我躺在床上死了的状态,还有我的父母孩子在我的尸体旁边哭,甚至连火葬场的情景都能想出来!
尽管我只想每天躺在床上以逃避现实,但痛苦并没有因此而减轻。
头脑仍在高速运转,我的内心充满了忧郁和绝望。
除了想到“人活得没意思”“世界很凄凉”外,想不到任何的“好”。
再就是想,自己要怎么个死法。
然后我想考虑如何去死。
我真的很想死,但我怕死。
无论我处于什么环境,我的心脏都充满焦虑。
不管喜剧片有多有趣,我都不再觉得有趣,无论再兴奋的事,都开心不起来,我感到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心脏变得非常敏感,就像被绑在一根电线上一样,当听到或看到不好的东西时,心就会“咚咚”的跳并思考它。
当时,我特别担心自己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我总是禁不住在线上检查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我看的越多,我就越害怕,并且我将自己与之进行比较。
我非常容易受暗示和影响。
查的越多发现症状越多。
最可怕的是,抑郁症和强迫症的许多症状本来我是没有的,后来变成了自己的症状。
神经症患者(包括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非常脆弱,任何信息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强烈的负面提示。
我对此有深刻的了解。
后来,我曾经不敢上网,看电视或阅读各种书籍和期刊,因为我只看到坏事,尤其我看到有关“精神”的字眼,就会想到“精神疾病”并陷入极端恐慌。
越是不敢去做,越是担心,我的生活,工作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也担心那也担心! 我仿佛失去了自由,身体和心灵被捆绑住了似的。
后来经过心理咨询和自我调整我才的解放了自己。
我的反思和疗愈
我确信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你遇到麻烦时,这是上帝给你的机遇,这是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遇! 出现强迫症的人往往有一些性格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比较内向,追求完美,过于认真过于仔细,要求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强迫症实际上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呐喊,因为如果不是强迫,我很可能不会改变自己,甚至会拼命的压榨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追求完美!比如说,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寒假期间,离考研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我要求自己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不让自己休息,如果做得不好,就比较自责,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我坚持两个多月,中间没有休息过,后来我就出现了强迫症状!经过心理咨询和别人比较之后,我才知道我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后来经过改变我的状态,就逐步的变好了。
只要不断的努力,就一定会克服强迫,面对未来的生活磨难,我将能够保持正常的心态,过上从容自然的生活。
强迫症通常不是由一个点和一个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多个点的会聚形成的表面。
定点消除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时探索一个点需要很长时间。
即使心理咨询师很耐心,患者也没有信心。
许多患者的症状似乎是由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引起的。
但是,这只是一个导火索。
应该清楚的是,没有这个 A,也还会有 B,C,D。
森田疗法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效果来看,森田疗法比其他疗法更有效。
创始人森田正马是名副其实的患者。
他已从神经质患者转变为心理学家。
他对真实知识的不懈探索创造了他的伟大。
就生命的意义而言,他的务实态度和奉献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森田疗法很好地秉承了禅修的平常心和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思想,无数神经病患者从中受益,我就是其中之一。
“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意思就是当强迫来的时候对它不管不问,不分析,不解决,然后最重要的是接纳它,带着它去生活去工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只要你不断的这样做了,强迫就会逐渐的变好!
活在当下
强迫症患者还要学会活在当下。
我们越专注于现在的生活,我们的妄想就会越少,我们自然就会享受到更多的和平与幸福。
强迫症患者往往思虑过多,实践是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因此,我们应该一生实践。
活在当下,不用活很长的时间,就尽可能在当活在当下 10 分钟就可以了。
比如说这 10 分钟我要吃饭,那我就好好的吃饭,品尝饭菜的味道,是咸了淡了,还是热了凉了,好吃的还是难吃的等等,而不是考虑我的强迫症什么时候能好呀,万一以后不好了该怎么办,我刚才怎么又去洗手了……下一个当下10分钟我要去学习,那我就学好这10分钟要学的东西,甚至连上厕所也要专注,活在当下。
学会放松,应对焦虑和恐惧
当然一开始想做到活在当下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一定要坚持去做,当强迫来了,不去做,不去想的时候是比较紧张的和焦虑,这时候一定要学会,网上有很多的放松训练,你可以去搜一下,并且要反复练习,最后达到 只要想到放松或者告诉自己,放松两个字就可以做到放松。
放松是对抗紧张和焦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强迫症和性格有关系,性格的形成往往有一个过程,并且比较难改变。
如果你患了强迫症,就一定不要着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我用了森田疗法,和活在当下再加上放松,帮助我治好了我的强迫症是我对强迫,我的这些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内在疗愈01-害羞、畏惧他人的目光与社交焦虑症
很多人都会出现心理上面的问题,谁都逃不掉。
对自己:过度苛求完美;害怕质疑,只爱赞美;过度拖延,很难专注;无法享受当下。
对亲人:渴望亲密,却无法深入;无法自控,容易暴怒;压抑想法,沟通困难。
人际交往:缺乏同理心,无法深入交往;过度在意外界评价;过度归罪他人。
不知道是不是小学一年级回答问题的时候被老师们打击了自信,我开始变得很害羞,害怕出丑,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想要提出自己的见解。
与同学们交往的时候也是把自己放置在旁观者的角度,不做主宰,只服从指挥,这就导致很多人都会觉得我高傲,但其实我只是自我贬低而已。
长大之后,我还是有点害羞,但是这个社会会推着我们前进,我们只有选择把自己展示出来,才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书中这一章节的作者斯特凡那·鲁瓦提到,自己靠着不懈的努力和一点点的运气拿到了心理学学位。
他发现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症状:回避他人、经常脸红、自我贬低、缺乏自信,等等。
这些症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社交焦虑 。
斯特凡那·鲁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也在发现自我、帮助自我。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困扰,然后直面恐惧:慢慢地接近它。
如何自我揭露? 想要有效地依照自己的节奏去自我揭露,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要有耐心。
要想进行自我鼓励,就要注意到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即便是在自己看来很小的进步,也要关注,并为此感到高兴。
我们越逃避某种情形,这种情形对我们来说就越难以攻克。
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回避会加强恐惧。
这一章节提到,害羞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使自己在他人面前无法自我肯定: 不敢提问,不敢说“不”,无法提出或接受意见和建议,无法接受别人的赞美等 。
其实我也有这样的反应,我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在没有预想到好的结果之前,我都不想要开口,我害怕别人提建议,害怕得到别人的肯定。
但是我还是挺喜欢别人真诚的赞美的,至于虚假的赞美,会让我心虚,会让我想要做更大的努力来贴合这样的赞美。
这一章节的作者斯特凡那·鲁瓦提到,自我肯定,首先在于交流。
自我肯定可以被视为一种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要、渴望、欲求以及自身价值的能力,而且要做到在表达时完全没有焦虑情绪,并尊重对方的身份和意愿。
如何进行自我肯定呢?
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别永远伤在童年》读后感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看见这样一些人,也许也包括我们自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外面善良温和,回家却仿佛变了个人,冷漠粗暴,动辄大喊大叫,令家庭气氛紧张、压抑…… 看似美满的生活好像什么都那么称心如意,却不知为什么总是不开心、不快乐,看不得别人受点苦,一说点事就泪流不止…… 大街上,因为小孩子没有不听话,就控制不住暴怒、打骂的成人…… 通过阅读约翰 布雷萧的《别永远伤在童年》这本书,让我了解这些,都是我们的“内心小孩”掌控了我们,是在我们成人的外表下,住着的一个个紧张、害怕、讨好、恐惧、焦虑、渴望、悲伤……的小孩。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不同的是,有的会常常跑出来,有的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偶尔露一下面;有的在他出来时你能够清楚的看到他,有的你却从来没有发现他的存在。
约翰•布雷萧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是“内在小孩疗法”的国际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这本《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很好的关于自我疗愈“内在小孩”的专著。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对不起,内在小孩。
让我们清晰童年创作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
第二部分回来吧,内在小孩。
和作者一起走过童年的各个发展阶段,了解健康的成长需要什么。
第三部分我爱你,内在小孩。
提供了一些改变自我的练习方法,帮助内在小孩成长,找到获得健康的方法。
第四部分谢谢你,内在小孩。
当受伤的小孩得到疗愈,神奇小孩会出现,“他”是我们身上最富创造性的力量源泉。
学习第二章内在小孩是怎样受的伤,这部分对于成人自己或者对于身为父母的成人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预防在养育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小孩造成的伤害。
每个孩子有九大天性:好奇心、乐观、单纯、依赖性、情绪、韧性、自由游戏、独特、爱。
对于为人父母的成人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给予孩子允许、接纳,就能帮助孩子比较健康地成长。
而作为成人的自己,当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时侯,需要学习并练习做自己内在小孩的父母,用成年的力量呵护内在小孩,让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释放,保护受伤的内在小孩。
——这与《心理营养》作者林文采博士所说的做自己的重要他人一致。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书中为了提供了一套确实可行的管教规则——1.尽情感受自己的感受,谈论自己的感受,不伤及任何人。
2.可以满足自己的正当需求。
3.允许内心在小孩子看、听、触摸来感知这个世界,相信自己的感觉。
4.尽情地欢笑和玩耍。
5.弄清自己的界线。
6.培养责任感。
7.允许失败。
8.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9.客观看待矛盾。
每天花点时间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特别是当有情绪状态出现的时侯,用冥想、给内在小孩写信等方式,关心照顾好自己的内在小孩,有利于自己的状态缓和。
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不是看完一本书就能做到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并练习,有时可能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才能让自己回归生活的轨道顺利运行。
写到这,我发现学习就是不断解惑,而练习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只有两者结合,循环上升才能更好地觉察到幸福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