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将空洞的意义落回具体的生活,从“社会人”的属性中稍微脱身,重新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在自然的节律、四季的更迭中寻找快乐。
求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运用个性差异原理谈如何科学地选择职业 论文内容与结构: 1.个性差异的概念 2.个性差异的内容 3.个体差异在职业选择方面的意义和应用原则 篇幅要求3000字以上。
随着我国社会心理学在新的研究领域(组织管理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社会心理学按着所研究的人类活动的类型继续分化和各个分支流派的不断综合,从而促使社会心理学在广泛的应用。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组织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以及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诸多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预测人们在组织行为中的行为,从而可以改进和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这也正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必须研究的一个方面。
下面就运用社会心理学的个性差异原理谈如何科学地选择职业。
(一)个性 现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因此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即差异也就是通常人们所提起的个性差异。
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个性不完全相同。
有其特定的含义,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真实自我。
个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1)个性具有整体性。
个性指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所谓基本精神面貌就具有整体性,是说个性是一个完整的身心系统,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人的心理基础又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2)个性具有稳定性。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代表他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才能说是他的个性特征。
但个性并不是不可变化的,实际上个性是用来适应环境,并可以不断地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3)个性具有独特性。
个性所决定的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独特的”。
这说明,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各不相同。
我们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那么心理现象一般指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识的倾向性。
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同倾向,是个体行为中积极性的特征。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这些心理倾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推进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
这其中世界观或人生观是个性中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总的个性倾向和态度。
而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出的特征。
充分认识个性的差异,在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个性差异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同一件事情反应在不同的人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个性似的差异,这说明不同个性的人即使在同样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尽相同的表现。
同时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人们是否具有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个性差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
因此了解自身在个性上的差异,对选择职业自己理想的职业。
(二)气质 气质指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气质。
气质在人的个性中是最稳定也就个性中最突出的特点。
气质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上。
也就是说气质是不会单独存在的,而是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气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并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构成每个人丰富的个性色彩。
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和特征,并根据气质的差异在生产活动中实施有效发挥,是每位求职者应注意的问题,针对不同气质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职业选择。
1、具有胆汁质气质特点的人精力充沛,热情果敢。
情绪变化快而且强烈,如我们常说的火暴脾气,点火就着,脾气像夏天的暴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对这样的人在选择职业时可以选择承受力比较强的工作。
2、具有多血质气质特点的人好动、外向、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表情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交往。
这样人的优点是活泼、乐观、思维敏捷、对环境适应性强。
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见异思迁。
知道自己的气质特点,所以应该找那种能创造条件,从而使其聪明才干更好地发挥出来的工作。
3、具有黏液质气质特点的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相对来说前两种气质的人来说显得较慢。
比较内向、冷漠。
这种人的优点是自制力强,坚韧、塌实,不惧怕困难。
缺点是缺乏朝气和主动性。
职业选择时要选择那种能积极发挥主动精神,允许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和做出反应的工作。
4、具有抑郁质气质特点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敏感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孤僻。
这样的人情绪体验比较深,细腻而持久。
抑郁质并不是没有优点,观察仔细、办事谨慎、能持久都是优点。
要找那种能得到较多关心、爱护的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气质的表现并非像这样典型,实际上大多数人的气质是混合型的,兼有不同气质特点。
如我们常说的活泼冷静、大胆谨慎、粗中有细等等。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气质具有很大的差异,了解并把握气质的这些特点,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将有很大帮助。
如何把握气质的特点,在选择职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总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气质都具有容易形成某些优良性格和某些不良性格的可能性。
如胆汁质的人外向、热情、开朗,但也容易卤莽、任性、暴躁。
多血质的人,善交往,反应灵活,工作效率高,但兴趣容易转移,稳定性差等。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
俄国的四位大作家普希金、赫尔岑、克雷洛夫、果戈里分属不同的气质。
也就是说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但气质确能影响一个人能胜任什么或不能胜任什么。
所以管理者要注意人的气质类型是否与工作特点相适应,把人安排在适合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上。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
气质学家研究了气质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发现两个不同气质或相反气质类型的人的合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
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人的气质的协调与互补。
4、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不易改变。
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要尊重不同气质的教师。
5、气质虽然稳定,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缓慢的发生变化。
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与心理学中的性格不完全相同。
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代有先天的成分,而心理学中的性格实际上指一个人的品德。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现实社会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贯穿在一个人的态度和整个行为中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例如谦虚或骄傲,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公而忘私或自私自利都是人的性格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性格特征,从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性格统一体。
性格不像气质那样具有先天的成分,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是有好坏之分的,是人的个性中的核心成分。
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是说人的性格受社会、历史及道德规范的制约,与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等联系密切,代表着人的本质属性。
恩格思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做什么”即说明一个人对现实、对他人的态度;“怎样做”即说明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那么性格主要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呢,也就是我们教材中所说的人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其对现实的态度,根据其自觉调节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划分为以下几种: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事物、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我们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在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性格的态度特征。
如爱祖国、爱集体、关心他人,都是优秀的性格特征。
态度特征是性格结构中的重要方面。
2、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觉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
意志特征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
如勇敢、坚强、果断、或与相对的怯懦、脆弱、犹豫等。
意志特征在人的性格中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意志缺陷,将会给整个性格不良的影响。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其情绪反应的快慢、体现的深浅、表现的强弱、保持时间长短等方面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我们知道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的体验。
当人们对不同的事物时在情绪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激动或心平气和;积极乐观或消极悲观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即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如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动与被动、详细与概括。
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有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等。
2.3性格与气质之间的关系 首先,气质中先天的成分要多一些,高级神经活动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变化缓慢。
性格主要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受环境、教育、家庭影响很大,易产生变化。
气质是中性的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别、不然。
其二,气质不会独立存在,气质总是和性格结合在一起,气质和性格互相渗透,彼此制约。
不同气质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
由于个体的气质不同,同样一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也会不同。
如自制力这一性格特征在黏液质人的身上形成就比在胆汁质人身上要容易和迅速。
同一种性格的形成在不同气质人的身上表现会不同,同是爱岗敬业的性格,多血质的人表现为热情开朗、朝气蓬勃;而黏液质的人则表现为埋头苦干、勤奋塌实。
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其三,性格在个性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改造气质,例如对于胆汁质的人经过意志上的努力,是可以将火暴急躁的脾气控制住,而做到耐心细致。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许多心理学家曾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大致有几种: 机能类型 、内外倾向型、顺从性与独立型、优越型与自卑型。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的人格──工作相适应理论。
这个理论的重要意义是说明:1.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差异。
2.只有当环境与人的个性特点相匹配时,人的价值才会表现出来。
个人的价值表现出来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个人的满意度高了,二是管理的效能提高了。
约翰·霍兰德将人划分了六种基本人格类型。
他指出: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我们解释一下,工作满意度就是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流动的倾向性是指个体人员的流动,比如人们调动工作,许多时候是因为这个工作自己不喜欢,因而重新选择适应自己的工作。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200字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200字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
但是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之源。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对于我们即将踏上社会指路的青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
它又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看到这儿,我心里不觉得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这些名噪一时的电影直到现在也是心理学电影的经典之作。
《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心理学家,食人魔汉尼拔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女警探办案;《美丽心灵》中疯狂的数学家因为不堪忍受别人对自己和学术上的歧视而产生幻觉。
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心理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现在我甚至有那么一点感觉,研究心理学有的时候是透过别人对自己的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
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她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
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
这些概念读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脑袋大了,但是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
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
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现在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这些特性有关。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是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
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说的人格。
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说到心理活动,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态度,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态度不仅决定着人的内心活动的方向与强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预测他的行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改变他的社会行为。
这心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现在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多,所谓的偏见其实也就是社会态度中的一个小部分。
比如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偏见,记者在采访时对被访者的偏见,是对人对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过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偏见很可怕!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态度。
;
社会适应心理学内容简介
在现代社会,个体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如何成功融入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成为每个现代人不可回避的挑战。
社会适应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议题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心理学专家的广泛关注。
本书深入探讨了社会适应的核心概念,包括其结构、功能、影响因素以及与人格发展的紧密联系,对当前社会适应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梳理。
作者强调,社会适应首先是一种心理层面或人格层面的调整,个体的人格正是在不断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化过程中得到深化和成长。
针对转型期社会的特点,作者运用丰富的社会实例和常见现象,提出了针对社会适应问题的干预策略,包括针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危机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和训练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内容不仅为从事心理研究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实用参考,同时也为在社会适应方面迷茫的普通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指南和实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