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强势地入侵孩子的世界,占据全部心理空间时,孩子也只能将父母的需求视作一切,而无法去思考自身的需求,去充足探索外部世界,探索自己。
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心得怎么写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以行动播种,收获的是习惯;以习惯播种,收获的是性格;以性格播种,收获的是命运。
换言之,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市你自身习惯的呈现。
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
如果你每天的习惯,就是浪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刷微博,看电视,睡懒觉这些事情上面,那些这些习惯最终给你带来的生活状态,就是一个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样子。
相反,如果你每天都坚持做一些有益自己的事情,诸如运动、学习、与厉害的人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不足,当这些行为变成你习惯的一部分之后,那么你最终呈现出来的生活状态,将会是一个优秀的样子。
培养一个好习惯很重要。
你想让自己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必须有意识去给自己培养一个适合的好习惯。
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于“培养习惯”这件事,从来都敷衍对待呢?为什么你觉得培养习惯很难?培养一个好的习惯,由于需要打破我们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往往需要耗费我们自身很大的意志力 。
而我们的大脑又偏向好逸恶劳,非常排斥这样的行为,宁愿呆在舒适区,动用最小的精力去做事,所以在迈出第一步时会纠结、迟疑很久。
大脑是一个拥有几乎上千亿神经元的网络系统。
他的特性之一,就是喜欢用最少的精力去完成事情。
一个熟悉的习惯,意味着我们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已经连接在一起,对所需信息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已经不需要在其身上花费努力。
而一个陌生的习惯,我们的大脑还没有激活相关的神经元结点,为了让这些神经结点激活连接起来,变成我们脑海中熟知的事物,我们就需要去学习、去思考、去锻炼。
而这些思考、学习、锻炼的行为,都会耗掉我们不少的精力。
例如我们每天洗澡、刷牙,这些习惯对我们来说,并不会花费我们很多的精力,因为大脑已经默认接受这种行为方式,也已经分配足够的精力去做这些事。
但是,培养一些新的行为习惯,由于大脑并不知道从事它们会耗费我们多少精力,没有一个固定的反馈数据,大脑只能给我们发出抗拒的指令。
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个过程,让这些新的神经结点,与旧有的神经元彼此连接起来,这时我们再去做这些事情,才不会花费我们太多的精力,因为它们已经变成我们下意识的一部分。
骑单车就是一个好例子。
学习骑车之前,我们会紧张,会想着不要跌倒,思考怎么去平衡身体,耗掉很多精神。
可一旦大脑里的这些神经结点全都形成连接起来,我们把自行车骑好这件事,几乎不会花费太多精力,一坐上去就能走。
所以,在陌生到熟悉这个激活大脑神经元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够克服当中的困难,坚持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我们就会获得新的技能,轻松去“运行”它们。
为什么有句话说“优秀的人都是对自己最狠”?狠就是狠在这个地方了。
如何正确培养好的习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通常要经历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大脑接受外界的刺激,转化为信号,激活脑内相关区域的神经元;第二步,就是在这个信号的指导下,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执行这个行为;第三步,就是当我们执行的行为,变成我们获得的一种奖励,那么这种刺激的信号就会被加强,然后继续重复。
拿刷牙这件事做例子。
我们首先被教导,不刷牙会产生蛀牙,损害牙齿健康,从而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个外界刺激,会给我们的大脑发出信号——每天刷牙,才能够保护牙齿。
于是我们在这个信号的指导下,开始执行刷牙这个行为。
当我们每次刷完牙,都感觉牙齿变得干净,口气变得清新,那这种奖赏就会加强我们执行这个行为的信号,看到牙齿越来越好,我们也会更加愿意去坚持这样做。
直到最后,刷牙这个行为就会变成我们自身习惯的一部分。
所以,培养一个新的习惯,重点就在于暗示信号和奖赏结果两点。
营销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于是对如何培养习惯给出两条建议:第一,找出一种简单又明显的暗示信号;第二,明确知道会获得哪些奖赏;根据这两条建议,我们就可以培养属于自己的习惯。
例如学会甜言蜜语,能够哄心仪女生开心,这是外界让你获得的信号。
而当有一天你跟其他女生相处时,发现说了几句甜言蜜语真的可以把对方逗笑,那这个就是对你行为的奖赏。
在这种结果的反馈下,你就会不断加强这种行为。
如果你能够重复这种行为几百次,甚至上千次,那“说甜言蜜语”这个行为,最终就会变成你的一种能力,无需刻意,随时随地都能够说出一口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甜言蜜语了。
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无法坚持某个行为,不是因为这个行为给予自己的信号不够强,就是因为我们执行这个行为所获得的奖赏不明显。
当我们心里期待落空,无法满足的前提下,我们就没有了坚持的动力。
这就要求你,把这个信号跟你关心或者感兴趣的目标联系起来,然后自我制造一些适当的奖赏刺激自己。
例如很多人保持阅读的习惯没什么作用,但假如某个人希望提高自己的口才,然后他发现,不断看书会增加口才的谈资,说起话来更加有理有据,那么在这种自我兴趣信号的指导下,这个人就会开始爱上了阅读。
当口才提高之后,在生活和工作中给予他很大的帮助,让他真切感受到坚持阅读的重要性,很自然的,最终阅读这个行为就变成了这个人众多习惯的一部分。
想一想,你应该给自己培养出哪些好习惯?哪些好习惯值得培养?每个人培养的习惯都不同,但优秀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好习惯。
以下十个好习惯,适用于大多数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它们变成自身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习惯,有意识地去培养起来。
1,要有一个做事的计划表;无论任何时候,你一定要养成做计划的习惯。
把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内要做的事,安排得妥妥当当,那么你每一天就会过得非常充实。
尽管有时候计划会赶不上变化,但是因为有了之前总结的经验,一切都会变得比较顺其自然,遇事也会变得不慌不乱。
2,每天都要对当天的自己进行反省;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反省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通过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然后针对性改正自己那些不好的地方,你就能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反省,意味着你自己还有很大的持续进步空间。
3,坚持记录自己的心得;我们遇到一些事情,肯定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想。
这些感想,说不定可以督促自己变得更好。
尤其当我们遇到一些特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或许可以给予我们灵感,或许给予我们提醒,不管是什么,一旦我们脑海中蹦出新的想法,就应该立刻把它们记下来。
写日记在以前来说是一个好习惯,但在现今时代似乎已经不适合。
我们可以利用手机上的APP,随时随地写下或者录下自己的想法,你思想的厚度会变得越来越高的。
4,学会对自己收入和支出记账;懂得怎么理财很重要。
不要以为年纪大或者有钱的时候,才有意识到去理财。
其实每一个人,不管从哪里得到收入,或者用掉的支出是多么细小,都应该要养成理财的习惯,这会让我们对于金钱,养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金钱。
将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都详细的登记。
慢慢地改掉乱花钱的习惯,同时也会学会理性消费。
你的财商就会变得越来越高了。
5,最好培养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非常的重要。
通过坚持做运动,自己的身体素质不但会提高,而且你还能因此修身养性,沉淀自己浮躁的内心,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举多得好事。
6,任何时刻都要保持学习的意识;我们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看书能够让自己变得优雅知性,从而获得一种气质。
但学习的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书本上面。
如果你有时间,阅读当然是其中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如果你没有时间,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学习,也能够让自己获得增值。
时代在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不断加快,保持学习的意识,我们才能够把握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不会学习的人,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7,掌握一个属于自己的特长;现在我们每个人正好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你必须要有自己的一个特长,才能够立足于世。
把这个特质,做到你能到达的高度,这样你才能好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你口才不好,坚持培养这个习惯;你社交不好,那就学习一点有用的社交技巧。
总之,要让自己掌握一种甚至多种帮助自己立身处世的能力。
8,学会让自己保持正能量的姿态;自信很重要。
有些自信需要外界给予,但更多的时候,自信来源你对自己的认可度。
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自信,你生活的一切际遇,都会由此而来。
到时你怨天也好,怨地也罢,你只能怨恨你自己。
这些消极的想法,会慢慢让你变得沉沦、堕落。
所以要对自己有耐心,对未来有信心,学会给自己打气,用一种充满正能量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有苦可以诉说,但千万不要倒下。
9,不要忽略身边的人际关系;千万不要想到需要别人帮助时,才去找朋友。
这种“功利”的做法,会慢慢让别人疏远你的。
任何关系,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用心经营都是不可或缺的行为。
怎么经营呢?你的沟通能力,你的处事技巧,你的为人品性,决定了你能不能让一段关系升温。
尽量让自己成了一个有温度的人吧,懂得关心他人,你才会获得别人的关心。
10,坚持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应该要成为我们与人相处时最基本的态度。
我们对待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友善,其次才是学会拒绝。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批判哪些不好的人和事。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好,就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批判别人,批判社会,那这只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已。
希望这些习惯,能够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我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作文
郭锦珠的《习惯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能控制习惯,就会被习惯控制。
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思考的,也是我们中职学生更应该思考的。
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我们自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人并不是单纯地受理性支配,还要受自己思维和行为惯性的制约。
所以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需要克服人的动物层面中的惯性作用,如何来克服这些惯性呢?首先要认识你要养成的良好习惯的意义。
清楚你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后,对你将意味着什么,这样会激起你欲养成该习惯的强烈的愿望。
一旦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你就可以把这些意义和愿望都写下来,贴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以警示自己。
其次要制定习惯养成计划。
这个计划要有足够的长度,要想在三天两天就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不现实的,一般至少要订三周以上的计划,计划要随身携带,用以督促自己的行动。
每天要求自己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按着计划重复某一行为,若做到了就在计划上画个记号,体会一下完成任务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其中定时和定点对养成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要为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有利的条件。
如果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就要为自己创造易于运动的条件,如:平时要穿运动装、运动鞋,并把运动器械放在自己伸手可及的地方,这样行动起来比较方便,自然容易养成习惯。
同理若要养成复习的习惯,你也需要为复习提供方便,比如在书桌上只摆放当天的笔记,不摆放书和其它杂物,并把最需要复习的科目的笔记摆在最上面。
你也可以把要复习的内容做个便条放在兜里随时翻看。
第四要进行自我赏罚。
实行赏罚时要做到罚得及时,奖得适当。
若自己没有做到按计划行动就要对自己实行双倍任务量的惩罚,一旦自己坚持了三天或者五天(总之你自认为值得奖励时),就要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望作为对自己耐力的奖赏。
以上都属于自我控制法(内控法),此外你也可以采取环境或者他人控制法(外控法)。
比如你可以将自己要养成的习惯及其期限公布于众,这样无形中就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欲兑现诺言的压力,使你不能松懈,自然有利于你形成习惯。
第五树立好榜样、激励自己。
经常和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同学为伍,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
以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镜子,时时照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假设,如果你是酗酒成性的人,你的生活肯定是乱七八糟的,那么,你可以以你周围不酗酒者为榜样,反省自己,规劝自己远离酒精;如果你总是习惯于看到自己生活中的不幸,那么你不妨上网查查那些名人,看看他们是不是都很幸运,没有烦恼。
查了,你就会了解到圣人孔子就有三大不幸: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世界巨星迈克杰克逊,身患白斑症本已很不幸,却被媒体说成了魔鬼,并被人钉上了背叛种族的罪名,和他们相比你是不是很幸运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样不断向他们学习比较,你就会受到他们身上的好习惯的影响,慢慢地自己也就养成了这种好习惯,第六要常常进行反思内省。
内省出自《论语.里仁》: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他人为认识对象,在与他人的比较过程中得以警醒。
客观地审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从小事抓起,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学文章_心理学文章精选
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心理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心理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心理学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文章:早年心理创伤危及孩子成长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会使孩子长大后产生冷淡、自卑等心理;如果孩子在一个经济条件差的环境成长,有可能会形成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父母在管理教育孩子方面家长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一是过于严厉。
这两个极端都不行。
同学们可以在此问题上可以进行深刻的反思。
父母过于溺爱和放纵的孩子,他在关键期建立了一种铭印作用,养成了一种即时满足的习惯。
尤其是隔代教育,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
老人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为无能力而放纵孩子。
人的好些动机是潜意识的,是巨大的潜意识在左右着人的行为。
从精神分析来分析,作爷爷奶奶的可能认识不到。
孩子在一个过于溺爱的家庭里养成了即时满足的人格。
如果不即时满足,就会不满意。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尽管后来长大了,环境改变了,但由于铭印作用,仍然不知不觉地按早期的模式处理。
比如,一个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家人的绝对的关爱和顺从,到了学校班级里几十个人,一个宿舍里也5、6个人,为什么大家要事事让着你呢。
但他自己不明白,他还是用过去的模式处理现在的问题。
所以会与人形成许多冲突。
另一个方面,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行。
你对他严厉,他也学会严厉,你对他冷酷,他也学会冷酷。
从而形成冷淡、冷酷、自卑、偏激的心理,很危险。
大家看一下许多反社会人格的人,追溯他的成长史,许多都是父母从小对他没有爱心,管教太严,没有得到过好的待遇,所以他学会的只是严厉残酷仇恨虐待。
早期的铭印作用,就是这样。
我昨天看电视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养父对养女从小非常严厉苛刻,女儿长大以后,就联系了朋友要杀死养父。
但雇佣的杀手杀错了人。
这个女儿当然要接受法律的审判,受到惩罚。
这个案例又一次说明了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和严厉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扭曲。
当然一般人可能都有一点心理创伤。
这是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术语。
早年的心理创伤会影响到后来,甚至终生的发展。
现在许多做父母的重视孩子身体生理上的成长而忽视心理上的抚养。
精神分析恰恰在这方面,重视早期的创伤对后来的影响,并进一步认为,一些成人的精神疾病,人格心理方面的问题,许多是由于早年的心理创伤所造成。
心理学家考察起来,问题有很多,我们今天举几个方面。
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这些方面有没有创伤,经历过这些事情没有,有没有影响。
一个人在幼时的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很重要。
如果经济不好,做父母的往往容易怨天尤人,对未来失掉信心,对他人表达不信任、怨恨和仇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往往造成心理的创伤,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对社会对他人形成不信任甚至仇恨的心理。
一般情况下,如果经济条件好,人的自信心比较好,对他人也抱比较好的态度。
容易养成自尊心,没有或少自卑感。
提醒同学们,注意到这一点。
我在心理咨询中也经常发现有这方面的问题。
还是说,什么事情不能绝对,小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甚至到目前也不好,但心理健康的同学多的是。
假如有这方面的心理创伤,要通过反思,认识到问题所在,想办法加以解决。
此外身体的残疾、相貌丑陋、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事件都可能对人造成心理创伤。
创伤容易造成自卑感,长大以后形成过度补偿。
有个别家里贫穷的大学生反而花钱很不节约,就是过度补偿的例子。
这是潜意识的,是为了摆脱自卑感,越穷花钱越大方,越没有能力的人越喜欢表现自己。
生活中发现一个人对人过于客气,过于谦虚,我们可以立即发现他是在过度补偿,因为没有必要这样。
他内心可能有强烈的自卑感。
人际关系也是同学们常遇到的问题。
有的同学不会与人交往,怕人瞧不起。
游离于集体之外。
没有朋友,很孤独。
或者不会与异性打交道,不会说话。
观察会发现,每一个班级、不少的学生宿舍可能会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很孤独,与人很少来往。
我们的班干部、团组织要关心这些人。
大多数同学不是这样极端。
可能有一点。
回想一下这些人可能是父母就不善于与人交往。
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喜欢与人交往,也不允许你与小朋友玩。
如果你与小朋友玩,父母一阵呵斥,以后你再也不敢与人多交往了。
任何事情都是学会的。
早期不学现在也不学,永远也不会啊。
这样的模式形成为一种习惯,长大以后也不容易改正了。
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一定要做到位,孩子初期的性格形成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文章: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如果说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那么,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就是人生哲学。
什么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呢?说到底是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从西方哲学来说,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翻来覆去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
好,good, 我们也翻译成“善”,柏拉图认为是哲学中的最高概念。
好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有意义的生活。
按照我的理解,“好”可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好”就是令人满意,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是让人觉得愉快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意义上的“好”,其实就是幸福,涉及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或者说生活质量。
这是人生哲学讨论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幸福问题。
哲学立足于价值观探讨幸福问题。
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精神,如果这两个东西都处于令人满意的好的状态,人就真正会感到幸福。
我本人认为,这种令人满意的好的状态,对于生命来说是单纯,对于精神来说是丰富,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第二个层次,“好”就是正当,什么样的生活是正当的,是作为人应该过的生活。
这个层次涉及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人生的境界,讨论的是道德和信仰问题。
这是人生哲学的第二个大问题。
柏拉图主要是在这个层次上讨论什么是好的生活,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是真正作为人在生活,人生才有精神的、超越的、神圣的意义。
探讨道德问题要抓住道德的根本。
道德寻求正当的生活,何谓正当,也是从生命和精神(灵魂)两个方面看。
作为生命,人要有同情心,把爱生命的本能推己及人,作为灵魂,人要有尊严感,自尊并且尊重他人,这是道德的两个基础。
生命的善良和灵魂的高贵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
把道德建立在灵魂的高贵和做人的尊严的基础上,这就已经是信仰了。
信仰有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相信灵魂生活是人的本质生活,因而能够在道德上自律。
可是,我们讨论什么是好的生活,到头来躲不过一件坏事,就是死亡。
你说人这样生活是幸福的,又是正当的,人生多么有意义,但是,人总有一死,如果死了以后归于虚无,什么也没有了,所有这些意义岂不是一场空?死亡是对人生意义的最大挑战,这是人生哲学不能回避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生死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根究底的追问,探究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有没有超越生死的永恒意义。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我们不应该回避,要去面对它,去思考它,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思路,从而获得人生的最后一项成就,就是安详地死去。
对于死亡,多数哲学家主张理智地接受,排除恐惧心理,基督教和佛教则以相反的思路教人看破生死,皆可供我们参考。
通过思考死亡,我们最后即使不能得出一个结论,也会有重大收获,可以使我们对人生持一种既认真又超脱的态度。
我想来想去,人生的大问题就是这三个问题,人生哲学要讨论的就是这三大问题。
第一是幸福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第二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第三是生死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我们最后会发现,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有赖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灵魂的品质。
简单地说,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灵魂的善良和高贵是道德的根本,相信灵魂某种意义上的不朽则是超越死亡的必由之路。
心理学文章:你不需要相信任何人对你的评价 我们都在追求自由,可是我们真正的自由吗? 我们并不自由,那么阻碍我们自由的最大敌人是谁呢? 你猜对了,这个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你看婴儿在玩耍的时候,其实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自由的。
他们不会去考虑社会责任,他们不会担心自己被人嘲笑,他们不会害怕失败或者是被拒绝,他们最真诚的表达的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会害怕去爱,而且当他们看到爱时,会跟爱一起融化。
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自由的呢? 它就发生在我们被整个家庭和社会“驯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我们逐渐被社会化的过程中。
那一年你4岁,非常喜欢唱歌。
你有着动听的跃动的嗓音并且唱歌让你快乐。
有一天你妈妈加班到了晚上8点才回家,你不知道她今天跟同事吵了架并且被一位客户投诉,不知道她今天头疼了一整天晚上几乎都没有吃饭,不知道她此刻还是头疼欲裂并且非常想静一静。
这些你都不知道。
你只是很开心,看到她回家你就更开心了,你开始放声的歌唱,欢快的围着她唱歌。
你妈妈终于按耐不住了,没忍住就对于有些凶的说:“别唱了!你不知道你的嗓音很难听吗?” 那一刻你住嘴了。
从此你变得不太愿意唱歌了,因为你怕别人讨厌你。
你觉得自己的嗓音很难听,所以索性就不要唱了。
你甚至开始变得很害羞,不敢跟其他的小朋友讲话。
而所有的这些变化,仅仅是因为你妈妈在心情糟糕的时候那么无心的一句斥责。
她并不知道这句话在你身上的影响,她像全世界的其他妈妈一样对你怀揣着最美好的期望,可是她永远都不知道一句话可以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了一个你束缚自己的,和自己签下的,魔鬼契约。
你上初中的那一年开始爱上了数学。
你发现数字是如此的奇妙,不管是代数、算术或者是几何,它们的规律是如此完美,让你在其中不能自拔。
你并没有想争什么,但是在全班的第一次数学考试中,你拿了第一名。
在你看着成绩单惊喜不已时,老师在讲台上说了这么一句话:“数学的思维一般还是男生比较擅长,女孩子可能开始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慢慢学到比较复杂的知识,就要落后于男生了。
”你很难过,为什么就因为自己是女孩子,所以数学就会慢慢落后呢? 你也不懂是为什么,但你好像真的像中了魔咒般的数学成绩在初二时开始下滑。
每一次你没有学好,你脑中便会响起老师的那一句话,然后你发现自己开始慢慢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甚至开始讨厌数学。
直到有一天你告诉自己:女孩子的确不擅长数学,所以我还是去钻研文学吧!这位老师的一句偏见,再一次的,被你相信并且内化成自己的声音。
从此,你和自己,签下了又一个魔鬼契约。
当然我可以给你讲无数个这样你和自己签下的魔鬼契约。
这些很多的契约都是你如真理般信奉的:“我不擅长游泳。
”“做我喜欢的事情是赚不到钱并且没法养活自己的”“我如果按照最本真的自己活着,就没有办法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我如果现在不结婚就肯定嫁不出去了”“那么美丽性格好又高智商的女孩子是不会喜欢我的”或者简简单单是那么一句“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值得爱的人”…… 这些魔鬼契约都是以别人的无心、善意或者恶意的评价开始,以你最终把它变成自己内心的声音结束,然后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丧失着自己的自由。
所以你要如何打破这种契约呢? 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对你的任何评价,这个人包括你自己! 因为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那都是他们对你言行的理解。
比如你画了一幅画,然后有人说:哇,你画的好美!你的画本身并不因为她的评价而变得美了,而是你的画在她的心中引发了她对于美的知觉。
同样,你发现另一个看了你的画说:我真的没有办法想象,你花了一个星期就画出这么没有价值的东西!同样,这个评价其实跟你的画在你心中的价值甚至是它的实际价值都无关,这个评价仅仅说明你的画没有触及到这个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想让你难过(也许因为他自己根本没有办法画出来!)。
你真正要问的,不是这幅画到底美不美或者有多少价值,而是问问你自己,在绘画的过程中你是否让自己的生命得到了表达,延展或者绽放?你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多大程度上的滋养,才是让你知道它的价值的评价! 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或者说对我们的言行的解读,更多的反映出了他们是谁,而不是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