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心理学文章

也许我不该这样开始,但我控制不了,爱情是一个让人盲目的信号,会把人变成一头蛮牛,不由自主的冲向红色的旗帜,在蔓延的欲望中,实现激情的杀戮与自我救赎,...。

「也许我不该这样开始,但我控制不了。」爱情是一个让人盲目的信号,会把人变成一头蛮牛,不由自主的冲向红色的旗帜。在蔓延的欲望中,实现激情的杀戮与自我救赎。


(4) 你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吗?

在第二篇文章里,我提出性别有很多种类的观点,至少按照FB的理论除了男女之外,还有56种性别。

相信大家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性别认知。

那么这个篇章中我给大家带来的问题是,你知道你的性取向吗?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简称性向,又称性倾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它是指一个人在爱情和性欲上对男女两性有何种类型的永久吸引。

常见的性取向有5种: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以及泛性恋。

非常见的性取向有10种:Asexual、Aromanic、Graysexual、Demisexual、Demiromantic、Lithromantic、Polysexual、Panromantic以及Skoliosexual。

那么从这个(性别、性取向)角度来思考,一个带着性别和性取向标识的人和另一个人相处的模式会呈现多少种可能?排除一个人可能呈现多种性别,多种性取向之外的泛数学统计,最简单的来说,人和人的关系最保守估计至少有58x 15= 870种,所以一个单身的人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概率的确是比较低的。

谈到性取向,在这个篇章里我将引入金赛的“性向的流动性”(sexual fluidity)理论。

1948年,金赛的《人类男性性行为》出版。

书中指出许多人与异性和同性都有过性行为,于是他把人的性倾向分成0到6七个等级,0代表纯粹异性恋,6代表纯粹同性恋,从0到6,同性恋的比重逐渐增加,异性恋的比重逐渐减少,最后的调查结果是: 截至受访时间为止,所有受访男性中,37%曾经至少有过一次同性性行为。

截至受访时间为止,所有35岁前仍未婚的受访男性中,50%曾经至少有过一次同性性行为。

这个数字比例37%和50%高到可能会让大部分人觉得难以置信,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直男,却发现某一个同性对自己有特殊的吸引力,或者想要尝试与同性发生关系,没有必要觉得奇怪,因为你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体验的人。

后来的研究者还发现,女性性向的流动性比男性的更高一些。

金赛是何许人也?他可以被称为世界上首位性学家。

他不是第一位研究性行为的人,却是第一位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性行为的人。

他花二十年时间收集了一百多万只黄峰,并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与其它相同。

他用这一独特的发现来描述人类的性行为:他第一次提出了每个人的性行为都是独特的,所以用“正常”和“不正常”来形容性行为并不准确。

金赛发现,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更像是一个范围的两个极端。

我们都可以在这个范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人更偏向异性恋那一端,有些人更偏向同性恋那一端,而且这个位置在我们的一生中并不是恒定的。

比如有人可能在心理上只喜欢异性,却在生理上被同性吸引。

也有人可能在人生中大多数时候都喜欢同性,却曾经爱上过某一位异性。

为了解释这一研究发现,金赛和他的助手们发明了后来非常著名的金赛量表。

大多数人认为异性恋有生殖需要,剩下的都是“异常”。

但对于人类来说,性所起的作用远远不止生殖,它还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自我身份之一。

同性恋的性活动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生殖。

和自己能决定你是属于什么性别不同,你并不能决定自己的性取向。

除了性取向流动性之外,性向塑造(erotic plasticity)是另一个相关概念。

这是指人们性表现——即性态度、性倾向和性行为方面的改变。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反应可以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部队,监狱里产生的同性性行为可能是由环境决定的,离开这个环境可能这种现象就消失了。

性向流动和双性恋并不是一个概念,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有确定的性取向。

但一个人的性向流动程度与其性取向是两个并行的独立变量,两者属性不同。

一些人性向流动性高,其他人则相对较低。

性向流动可以发生在绝对的异性恋或同性恋者身上,但这只代表一次变化的性反应而已。

例如,你可能一直都喜欢柔弱一点的女性类型,但会突然发现一个能以一种新鲜的兴奋方式刺激你的、完全不同的人。

你也可能仍然和往常一样喜欢有女人味的同性伴侣,但她可能带有更多的“阳刚”属性。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渴望一种另类的性体验。

假想一个人通常只喜欢与一个性伴侣进行传教士式体位的性活动,但他(她)后来换了一个不同的环境,那里每个人都有多个性伴侣,他们的性活动也更为开放。

他(她)被此吸引并想要参与其中,那么这个人也经历了性向塑造。

双性恋是指男性或女性都对其有性吸引力或情感诱惑力。

有些绝对的异性恋就算与同性发生了性行为,也并不能代表他们成为了“双性恋者”;但这能表明他们发生了性向流动。

在Lisa Diamond研究的一些案例中,一些生活中基本是“异性恋”的女人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一个特定的女人,然而她们仍然声称自己是异性恋。

这不意味着这些女人是双性恋。

她们只是对某一个个体产生迷恋,而这个个体碰巧是同性的。

也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些生活中基本是“同性恋”的男人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一个特定的女人,然而他可能还是觉得自己是同性恋,也不承认自己是双性恋。

纵向研究表明,人们有时会改变他们的性偏好。

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一切都统称为“双性恋”。

给他们都贴上“双性恋”的标签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将阻碍对性取向的真实起源、可变性,以及性体验与性表现等的科学研究。

同样,情感联结与性欲望有着根本的不同。

用Diamond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可以单纯地坠入爱河而不产生性欲”。

在有一些专门研究男性性向流动的课题中,其中包括2006年的一项研究,调查男性在过去12个月中的性经历。

结果显示,在曾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中,异性恋所占的比例高于同性恋,而且几乎没有人被认定为双性恋。

这可能是男性性向流动的又一例证。

性不应该是简单而直白的。

如果心理学家宣称人们的内倾和神经质(introversion and neuroticism,五大人格特质中的两个)会随时间而有所波动,人们会觉得,这看起来是显而易见并且无可争议的。

一旦话题中的变量变成了“性”,一些人就会觉得它们不随时间变化。

但这并不科学。

所以,综上所述,性取向是个流动的概念,那么你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吗?或者准确的问,既然未来不可确定,那么,你了解你现在的(目前的,当下的)性取向吗?我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每个阶段的性取向的认知很重要,至少对自己保持诚实,因为这是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

多元性别与性取向

这篇文章探讨了多元性别与性取向的复杂性,揭示了性别并非仅限于男女二元划分。

生物多样性体现在性别类型上,比如粘菌和四膜虫的多种性别,以及鸟类中的性别变异,如鸸鹋的三种性别。

人的性别可以按照基因、染色体、性腺、生殖器、心理和社会六个层次进行细致区分。

基因层面,SRY基因是性别决定的关键,但并非唯一影响因素,至少有十几种性别发育相关基因参与调控。

染色体异变可能导致性发育异常,如45, XO或48, XXY的核型。

性腺性别涉及性腺组织构成,如睾丸或卵巢,异常会导致性别特征异常,如男性假两性畸形或女性假两性畸形。

社会性别和心理性别则涉及到个体在社会和心理层面对性别的认同,如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

性取向则定义了一个人对特定性征的永久吸引力,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以及无性恋、无爱者、灰色恋等特殊情况,这些性取向被认为是先天决定的,而非后天选择。

理解性别和性取向的多样性有助于接纳和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个体的性别和性取向都是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并理解这些多样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为二元框架。

性取向相关观点

心理学和社会学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异性恋是自然和正常人的唯一性取向。

然而,随着20世纪的研究进展,同性恋被认知为另一种指向同性的性取向。

随后,对多元性取向的理解逐渐接受,包括双性恋,即既对男性也对女性有吸引力的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提出,人的性欲对象是多变的,婴儿期的性欲模糊,随着成长可能变得清晰。

人类学家观察到不同文化中的性取向多样性,但社会和宗教规范通常对欲望对象有所限制。

阿尔弗烈德·金赛的研究显示,多数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双性恋倾向,即对两性都有好感,但更偏向一方。

现代科学研究虽然普遍承认异性恋的普遍性,但同性恋比例的报告因研究方法和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

同性恋在不同地区和性别的比例也显示出显著差距。

宗教和道德观点中,很多宗教强调性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同性恋在某些宗教传统中被视为不被接纳。

性取向的概念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作为“结构”受到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如迈克尔·福柯所言,同性恋的概念并非自古就有,而是19世纪后才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和科学的讨论焦点。

这引发了对性特征定义和理解的多元化探讨,例如对美拉尼西亚和古希腊文化中的性行为和性取向的重新解读。

关于性特征的理解,有两种理论:一是认为性特征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易受文化影响;另一种认为应根据具体文化环境解释人类行为,避免跨文化通用。

尽管有争议,这些理论对研究性取向提供了多元视角。

扩展资料

“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

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asexua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灵情感

同性恋心理学文章

2025-7-16 4:23:52

心灵情感

SM心理学文章

2025-7-16 4:25: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