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分离

作者,分离焦虑和融合焦虑,或称为吞没焦虑,可以在不同人格组织水平上出现,并不是只有边缘人格水平会体验,神经症也会体验到,他们的核心差异在于,是触及了关系层面的冲突,还是的威胁,以及个体维持稳定自我感和运用成熟心理机制的能力,伴侣因临时工作加班,需要比原定约会时间晚到1小时,并且因为开会,有大约30分钟没能及时回复信息神经症水平S的体验...。
作者:


分离焦虑和融合焦虑(或称为吞没焦虑)可以在不同人格组织水平上出现,并不是只有边缘人格水平会体验,神经症也会体验到,他们的核心差异在于:



是触及了关系层面的冲突,还是




的威胁,以及个体维持稳定自我感和运用成熟心理机制的能力。

面对分离

面对分离






伴侣因临时工作加班,需要比原定约会时间晚到1小时,并且因为开会,有大约30分钟没能及时回复信息






神经症水平S的体验与反应


S收到伴侣信息说会迟到1小时,她感到一丝失望和不开心,因为计划被打乱了。当伴侣有30分钟没回信息时,她开始有点担心和轻微的烦躁,她在想,会不会路上有什么事?他是不是觉得约会不重要了?


她决定利用这段时间逛逛旁边的书店或喝杯咖啡。她可能会偶尔看手机,但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看书、刷新闻),当伴侣终于回复说“刚开完会,马上到!”时,她松一口气,感到开心,之前的担忧基本消散。



见面后,S会表达:“等你好久哦!罚你请我喝第二杯咖啡!”或者:“你一直没回信息,我有点担心你是不是太累了或者出啥事了。”




失去关注、爱意减少或重要性降低的担忧



。也夹杂着一点对伴侣安全的关心。这种焦虑是有现实基础的,并且焦虑的强度是可以忍受和调节的。她有自我反思能力,知道自己反应可能有点过度,伴侣工作忙是合理的。沟通是直接的、目标导向的,能较快接受伴侣的合理解释。冲突(如果有)是围绕具体事件的,不会上升到对伴侣人格或关系本质的全盘否定。


02.

边缘水平B的体验与反应


收到迟到信息,B可能瞬间感到心沉下去、恐慌或愤怒。当伴侣30分钟没回信息时,B的体验是灾难性的:“她消失了!她不要我了!她肯定是故意不理我、在跟别人在一起、出车祸死了!我就知道没人会真的在乎我!我不值得被爱!”强烈的被抛弃感、空虚感、自我憎恨席卷而来。


接下来,他疯狂打电话、发信息,如质问、哀求、威胁等方式;或者相反,陷入麻木、解离的状态,如感觉不到自己,时间感扭曲。身体可能感到窒息、冰冷或灼热。脑海里充满极端想象,如伴侣在出轨、在嘲笑自己、出车祸了。



当伴侣终于出现并解释时,B对伴侣激烈指责攻击或者极度疏离、冰冷。伴侣解释在开会,B持续沉浸在痛苦和愤怒中,难以接受现实性的解释。



伴侣常感到困惑、疲惫、被过度指控或控制



。这次事件可能引发一场持久、剧烈的关系危机。




原始的、存在性的,因为客体消失意味着自我瓦解、被彻底抛弃,自我变得虚无



。他无法在内心维持一个“暂时离开但还会回来爱我”的伴侣形象。分裂防御机制启动:伴侣从“全好”瞬间变成“全坏”。现实检验可能暂时受损,如坚信伴侣故意伤害自己,即使证据不足。情绪的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焦虑是原始的、淹没性的、关乎自我存亡的,痛苦是深刻的、弥漫的、难以平复的。造成显著且持久的功能损害,如关系危机、冲动行为、巨大痛苦。

面对分离

面对分离



不同人格水平的分离焦虑和融合焦虑





水平人格结构中的分离焦虑和融合焦虑





通常源于对失去爱、认可、照顾或特定关系的恐惧



。它更多地与丧失客体之爱的焦虑相关,而非客体本身的物理消失。可能源于童年经历,如父母一方情感疏离、有条件关爱,导致个体将自我价值感过度绑定在外部认可上。




源于对失去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边界的恐惧。



个体担心在亲密关系中会被对方控制、吞噬或湮没,从而丧失自我感。这可能源于童年经历,如过度控制的父母、缺乏个人空间,使得个体将亲密等同于威胁。



焦虑通常是情境性的、可理解的、与特定关系或事件相关。现实检验能力良好。强度虽然可能很高,引起显著痛苦,但不至于完全击溃个体的功能,身份认同感相对稳定。焦虑更多地是关于关系中的冲突,既渴望亲密又害怕失去自我/失去爱。




主要使用成熟的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如压抑、理智化、合理化、置换、


等。虽然这些防御可能带来痛苦或症状,但它们通常不会严重扭曲现实或导致行为失控。人际关系中可能存在模式(如过度依赖或过度疏离),但关系相对稳定,能维持一定深度和持久性。


分离焦虑可能表现为过度担心、粘人、害怕被抛弃;融合焦虑可能表现为强烈的独立宣言、害怕承诺、在关系变近时退缩。



02.边缘水平人格结构中的分离焦虑和融合焦虑



分离焦虑:它源于对客体恒常性缺乏和原始身份认同弥散。



分离不仅意味着失去爱或陪伴,更意味着自我的瓦解、被彻底抛弃、陷入存在的虚无或无法忍受的孤独



。个体难以在内心保持一个稳定的、有爱的客体形象,当物理分离发生时,



内心体验是客体完全消失了,连带自我感也濒临崩溃。




融合焦虑/吞没焦虑:同样源于脆弱的自我边界和身份认同弥散。



亲密接触或强烈的依赖需求会引发强烈的恐惧,害怕被对方完全吞噬、湮没,导致自我界限完全丧失



。这种恐惧可能源于早期养育环境中边界被严重侵犯,如虐待、忽视或未能形成健康的分离-个体化过程。

焦虑是原始的、强烈的、弥漫的、存在性的。强度极高,常导致个体功能严重受损或行为失控,如自伤、自杀意念、暴怒、冲动行为。焦虑直接威胁到个体存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极端压力或下可能出现现实检验的暂时性受损。情感调节困难:情绪体验强烈且难以平复。人际关系极不稳定、强烈且充满冲突:在理想化和贬低之间剧烈摇摆,关系模式常是“爱恨交织”的激烈循环。




主要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




:如分裂,将人和体验极端地分为“全好”或“全坏”、


,如将自己无法忍受的感受投射给对方,并诱导对方体验和回应、原始理想化与贬低、否认、原始解离等。这些防御严重扭曲关系和现实感知。



,可爱有趣的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硕士,自由撰稿人。

面对分离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学会放手,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应该怎么应对自己的分离焦虑?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也在不断地学习,毕竟大家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多,就像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又或者是什么阶段该怎样引导孩子等等,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家长们学会的,那就是学会放手。

相信大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幼儿园的门口总会有小孩子在哭闹,确实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她们是离不开父母的,但是家长在送孩子去学校的时候心里也会有不舍,只不过大人经历的事情多一些,跟孩子比起来会更理智,所以不会那么意气用事,但是家长也是难过的,所以也能看到一些家长抹眼泪的场景。

而这只不过是送孩子上学,孩子只是离开自己多半天的时间家长都会感到不舍,更不要说以后孩子离开自己的时间更久了。

所以学会放手这是家长们的必修课,接下来我就说说家长们应该如何面对跟孩子分离的焦虑。

首先,给自己一个适应期。

孩子总归有长大的一天,她们迟早是要独自出去闯荡的,毕竟没有人能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下,也没有哪个父母能一辈子都护在孩子身边,所以父母们真的要学会放手,而且尽可能早些让孩子独立,这样孩子才能早些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其实孩子跟父母分开是有一个过渡的,并不是孩子一夜之间就长大了、要离开自己了,就像孩子上学之后在校的时间越来越长,家长就可以通过这个时期来适应孩子不在自己的身边,慢慢就能面对孩子跟自己的分离了。

其次,多给自己找些事。

虽然我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是我多少是能理解那些家长的伤感的。

所以我个人是建议父母们多给自己找些事情做,不要让自己的生命里只有孩子,这样孩子在离开自己的时候也不会那么难过,毕竟除了孩子之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完成,忙起来也无暇去顾及这些伤感,总比一个人什么都不干一直想孩子要强。

每当面临分别时,孩子总是无法控制情绪,哭闹不止,父母该怎么安慰啊?

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安慰和帮助孩子: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要理解孩子哭闹是因为他们对分别感到不安和恐惧。

父母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们这种感觉是正常的,不要批评或贬低他们的感受。

提前沟通和准备:在分别之前,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为什么要分开,分开的时间有多长,以及分开期间将会发生什么。

可以通过故事、绘本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和适应即将到来的分离。

建立告别仪式:创造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比如拥抱、挥手或者一个特别的词语,让孩子知道每次分别都是暂时的,而且有一个明确的结束。

这样的仪式可以帮助孩子感到更有安全感。

保持冷静和积极:父母在分别时要保持冷静和积极的态度,因为孩子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情绪。

如果父母显得焦虑或者不安,孩子可能会更加紧张。

保持一致性:尽量保持日常生活的一致性,比如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间、接送的人等,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不确定感。

使用过渡物品:给孩子一个安慰物,比如毛绒玩具或者小毯子,这个物品可以在分别时给予孩子安慰,并且提醒他们父母会回来。

逐步适应: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尝试逐步延长分离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

比如,可以先从短时间的分离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时间。

保持联系:如果分别时间较长,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或者发送语音消息等方式保持联系,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在想他们。

强化正面行为:当孩子在分别时表现得更加坚强和合作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非常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发展专家的帮助。

通过这些方法,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分离带来的情绪挑战,同时也能够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和时间来适应分离,父母需要耐心和细心地观察和引导。

分离之时,情人为何总是长时间地碎碎念?

情人在分离之时长时间碎碎念,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情感不舍。

情人之间有着深厚的爱意与眷恋,面对分离,内心满是不舍。

通过碎碎念,他们试图将内心的情感充分表达,希望对方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深情,也借此缓解即将分别的痛苦。

其二,关心牵挂。

因为在乎,所以在分离之际,会担心对方在自己不在身边的日子里能否照顾好自己。

碎碎念中包含着对对方生活方方面面的叮嘱,从日常饮食到作息习惯,皆是爱意的体现。

其三,寻求安心。

分离往往会带来不确定感和不安,碎碎念也是情人在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不断地交流,仿佛能让彼此的心依然紧密相连,减轻因距离产生的焦虑,让双方都能在分别时有更多勇气和信心面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灵情感

青少年情绪问题就医与求助困境

2025-7-16 4:29:17

心灵情感

抑郁的根源在幼年-一个抑郁症真相

2025-7-16 4:31: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