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焦虑症后-该如何走下去

作者,BALI当你坐在医生面前,听到,你患有焦虑障碍,这句话时,心中或许会浮现一连串不安的念头,是不是我哪里坏掉了,这意味着什么,我该怎么办,这种情绪的波动,再正常不过,毕竟,精神疾病的诊断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病症,还有自我认知的动摇,在美国,焦虑障碍并不罕见,根据全国心理健康联盟的数据,每年大约有19.1%的成年人经...。
作者:BALI

当你坐在医生面前,听到“你患有焦虑障碍”这句话时,心中或许会浮现一连串不安的念头:“是不是我哪里坏掉了?这意味着什么?我该怎么办?”这种情绪的波动,再正常不过。毕竟,精神疾病的诊断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病症,还有自我认知的动摇。

在美国,焦虑障碍并不罕见。根据全国心理健康联盟的数据,每年大约有19.1%的成年人经历某种形式的焦虑。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列出的12种具体类型来看,焦虑呈现出多样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治疗的道路不该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应因人而异,多元并行。

被诊断焦虑症后-该如何走下去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诊断不是身份标签,而是一张地图。精神科医生并不像放射科医生能用X光或磁共振直接“看到”症状,他们更多是根据你的主诉和表现作出最有根据的判断。这种判断虽不完美,却有其价值。关键在于,不要让“我是焦虑症患者”这种自我定义主宰了你的人生叙事。不如换一种说法:“我正在经历焦虑”,因为它强调的是过程,而非定性。

药物治疗,是许多人接下来的第一个疑问。但答案并非非吃不可。确实,有些药物,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苯二氮䓬类药物等,对某些患者确实有效。但药物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如果你在考虑是否用药,最明智的做法是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或精神科执业护士,与你一起评估症状对生活的影响,并结合个人健康史做出安全、适合的决策。

但最能打破焦虑魔咒的,也许是知识本身。焦虑的温床,正是“未知”。越是不清楚它如何运作、何时袭来、因何而起,越容易被它掌控。因此,从教育自己开始,去理解焦虑的机制、诱因与应对方式,就像点亮了黑暗中的灯。你不再是一个任由情绪摆布的被动者,而是逐步拿回主动权的掌舵人。

当我第一次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时,也曾陷入不知所措。于是我开始阅读,从存在主义经典《焦虑的意义》,到禅修导引《恐惧》,从认知疗法的奠基之作,到畅销书《焦虑的松绑》。每一本书都像一块拼图,拼凑出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理解,也帮助我辨识触发点,缓解症状,并为曾经的“谜”赋予语言和意义。

与此同时,我也踏进了人生第一次心理治疗室。当时的我既非心理师,也从未接受过心理咨询,甚至不确定这是否有用。回头看,那次经历几乎是转折点。我的治疗师不仅教我理解“焦虑”是什么,更帮助我理解“我的焦虑”长什么样。他教我如何自我安抚,如何与情绪共处,而非抗争。那段旅程让我至今仍在继续接受心理治疗,它不再只是“治疗”,更是持续的自我成长。

如果你也从未接受过心理治疗,或对此心存疑虑,我想说,值得一试。治疗焦虑的专业人员包括心理学家、临床社工、婚姻与家庭治疗师、职业咨询师等,他们不仅拥有工具,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帮助你探索与改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希望。别让“我有焦虑”变成“我就是焦虑”。你不是一个诊断标签,而是一个有韧性、有价值、值得被支持的人。在面对焦虑时,也许我们曾想投降,觉得“这就是我的命”,但其实它可以被理解、被管理、被逐步减轻。

也许你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也许你会说“就这样吧”。但请相信,焦虑是可以被理解、被应对、被减轻的。作者在自己的书《理解与应对健康焦虑》中写道:“无论你现在站在疗愈的哪一站,请继续前行。对那些刚刚开始的人来说,没有第一步,就没有下一步。哪怕是小小的进展,它也是进展。”

每一步都值得。而你,不孤单。

被诊断焦虑症后-该如何走下去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焦虑症可以治疗吗?

可以的。

\x0d\x0a焦虑症自我治疗有以下方法:\x0d\x0a(一)、松弛疗法,包括生物反馈疗法,瑜伽、静气功等。

松弛疗法就是以深部肌肉的松弛训练来对抗焦虑反应,即出现焦虑症状时便进行放松,使焦虑反应受到抑制而逐渐减轻。

松弛疗法治疗焦虑症状的具体操作为:让病人靠在沙发或卧于床上,全身各部位均处于最舒适的位置。

按照医生的指导语,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

每天1次,每次20~30分\x0d\x0a钟。

除了在医生指导下训练以外,还要在家中反复练习。

要求病人能在实际生活中达到可随意放松的娴熟程度,如此即可迅速缓解出现的焦虑反应。

\x0d\x0a(二)、坚定信心:患者应认识到焦虑症不是一种器质性疾病,对生命安全不会造成威胁。

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x0d\x0a(三)、心理疏导: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x0d\x0a(四)、增强防御: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x0d\x0a(五)、争取支持: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x0d\x0a(六)、医院治疗:尽快接受医院和药物治疗,医院临床经验丰富,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指导和随时跟踪症状变化。

如何缓解职场焦虑症?

对于这种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建议: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节奏,不需要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期望来生活。

因此,建议张秀宇先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确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道路,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与身边人沟通:如果张秀宇感到身边的人带来的压力,可以适当地与他们沟通。

可以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选择是有原因的。

同时也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决策还是要由自己来做。

建立支持体系:建立一个能够支持自己的社交网络非常重要。

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想法,互相鼓励和支持。

同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指导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负面评价或者不理解的声音。

但是,我们要学会不要过分在意这些看法,保持自信和坚定。

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我才20岁,我为什么要焦虑?

最近在知乎上特火的一个话题「90后该不该接盘高房价?」浏览量已达一千三百多万,而在话题爆火的背后,是90后群体的一种发声。

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背景无靠山无资源的90后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直打拼。

作为一名年底即将滚蛋的大学生,我也曾陷入过焦虑好长一段时间。

适当的焦虑会让你更快的成长,但只能是适当的焦虑,过度焦虑会让你患上焦虑症。

很早以前有人跟我说过: 焦虑是一种动力,当你焦虑时,说明你开始想要改变了,不愿意接受随遇而安的态度。

乍听起来,是这么个道理。

可仔细一想,却漏洞百出。

放眼身边,那些20岁就焦虑的年轻人,30岁就成功了 吗? 没有。

他们只是更焦虑了理由很简单,焦虑和努力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俩事没关系。

你焦虑,并不代表你努力。

相反,它可能伤害你。

近期网络流行一句话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爆朋友圈后,朋友圈满是焦虑的氛围,有的为钱犯愁,有的为房子犯愁,有的为未来犯愁…… 一位在北京打拼的南方姑娘在微信文章下面留言: “我才24岁,却如此焦虑,想在北京做起一番事业,却担心自己的才华撑不起梦想……”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着急成功。

一是因为信息社会,成功人士大量显现,不断给他们刺激,让他们功欲强烈;二是社会对于成功的衡量标准单一,似乎只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才能证明自己,似乎只有‘年薪过百万,迎娶白富美’才是人生巅峰。

”盛明科说 贾平凹说,我们从未如此富裕,也从未如此从焦虑。

一方面是人产生着巨大的创造力,一方面人性的恶也集中爆发,所以社会有了诸多的矛盾。

比如贫富差距,分配不公,腐败泛滥,诚信丧失,这些矛盾可以说是社会的问题,信仰的问题,法制的问题,也更是文化的问题。

再来说说我,一个敢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年轻小伙儿,前段时间受“摩拜事件”“饿了么收购”“知乎房价话题”的影响也陷入了焦虑。

我为成年着急,为毕业着急,为工作着急,为金钱着急…… 于是我开始寻找方法让自己走出焦虑,听一位很厉害的朋友说: “焦虑的时候就去看书,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买了几本关于成长的书籍,并且看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一个问题。

我们总是想要改变自己,于是做好各种准备,心想着一定要改变自己,最后却只是欺骗了自己。

我在书买回来之后,3本书,完完整整看完的只有一本,而在坚持半个月后我慢慢的每天阅读1个小时变成了半个小时,再慢慢的变成了15、10分钟……到现在我只是想起来了就看看。

究其原因, 焦虑的本质就是无知 。

于是都想要通过学习,通过成长来摆脱焦虑,但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进度条,有着自己的成长节奏,这才是最好的。

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事, 成长是日积月累的脚步, 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 只要坚信自己的脚步, 继续走下去就好。

别让焦虑控制你的生活, 总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努力, 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定义着你的成长, 相信认真、专注和耐心的力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灵情感

抑郁的根源在幼年-一个抑郁症真相

2025-7-16 4:31:20

心灵情感

科学家给出了6种解释-人为什么会做梦

2025-7-16 4:33: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