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心理学文章

面对成瘾问题,我们不应简单地施加道德批判或对个体进行惩戒,也不能仅仅仰赖医生或生物学手段,惟有多方共同施力,给予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才可能一起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面对成瘾问题,我们不应简单地施加道德批判或对个体进行惩戒,也不能仅仅仰赖医生或生物学手段。惟有多方共同施力,给予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才可能一起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我是个性瘾患者,我很痛苦”

性欲与性成瘾:探索两者的边界与理解在社交媒体上,我无意间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你是一名性上瘾者吗?”这个问题引发了数百万的关注和数千条评论,其中不乏挣扎与自我认知的交织。

许多人匿名透露,他们对性的渴望让他们倍感困扰,却又不敢启齿。

性欲,本是生命中自然流露的驱动力,但当它超越了正常范围,频繁地引发强烈性兴奋,我们称之为性欲旺盛。

尽管男性在20至30岁的黄金年龄,女性在40至50岁达到性欲高峰期,但这并不等同于性成瘾。

性瘾,1987年由心理学家帕特里克·卡诺提出,正式名称是性冲动控制障碍,它涉及到对性行为的严重依赖,性欲过度亢进,甚至轻微的身体接触都能引发强烈高潮,无法自控,且即使负面后果在后,仍无法停止。

性瘾患者,主要集中在30至40岁的男性群体,他们将性欲视为无法抗拒的诱惑,像是毒品一样难以自拔。

他们在满足欲望后往往陷入自责与矛盾,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警惕,这在他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困扰。

关于性成瘾是否算作疾病,医学界仍有争议。

然而,它背后的原因却值得探究。

McCarthy的研究显示,40%至65%的性成瘾男性曾遭受过虐待。

此外,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性格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一个人是否会成为性瘾患者。

他们可能来自缺乏亲密关系的家庭,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滋养,于是性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如何识别性成瘾呢?五个关键点可能表明问题的严重性:大量时间投入性行为策划,内心冲突和心理压力,性幻想或行为影响日常生活,尝试控制但未果,以及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

如果这些特征持续六个月以上,并非生理性反应,那么寻求专业帮助是必要的。

性欲与性成瘾的界限并非绝对,欲望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平衡。

真正的性满足并不只是生理上的欢愉,而是包含爱与情感的互动。

我回想起初次体验,尽管并未达到理想境界,但那份温柔与爱意带来的满足感,远胜过单纯追求性欲的满足。

最后,让我们记住海子的教诲: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要拥抱阳光,享受与爱人的简单美好,而不仅仅是沉溺于无爱的性中。

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值得我们去追求和珍惜。

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释惑系列·成瘾作者简介

《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释惑系列·成瘾》的作者简介如下:

关于戒瘾,心理学家的建议有这些

白岩松在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刻,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这种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 “单枪匹马”四个字看似英勇无比,实则无可助力。

我们对于外部的征服,比较显而易见,比如,攀登一座高峰,通过一次考试;因为这个结果一目了然,我们容易被看到,被鼓励,有动力再继续。

而自己对自己的战争,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孤独之旅,比如:戒烟,戒酒,戒网瘾,戒手机等;每时每刻,我们可能都在为之努力;只是,没有人看到这个艰辛的过程,只看到了没有做到这个结果。

所以,失望与希望每天都在轮番交替,直至失败,我们不得不承认,真做不到啊! 其实,我们真不是单枪匹马,在戒瘾这条道上,虽然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彼此互不相知,但是,岛却是一个群体。

沈家宏,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家庭治疗师,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30多年,在心理学戒瘾有着丰富的经验。

而他把这些经验全部整理出来,写成了这本《根本停不下来用心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其目标,让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成瘾背后的真正心理需求,并走出认知误区,找到适合自己的戒瘾方法。

《根本停不下来 用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可分为三大部分,戒瘾的误区,戒瘾的准备与戒瘾的七个步骤。

一 戒瘾的误区 如果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误区一 ,我们总以为戒瘾就像除污垢,一定要洁净到底,不留一丝污痕,才算成功。

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前进的每一小步,比如,已经坚持半天没吸烟,已经两天没和朋友喝酒了,已经三天没有打游戏了。

这份努力虽然微小,但是,也是努力了很久的。

“我们如果能减少成瘾带来的伤害,能够带着瘾过正常的生活,那么这也算戒瘾成功。

” 误区二,认为成瘾是一种堕落的表现,违背了仁义道德。

提起成瘾的人,比如有网瘾的人,让人第一感觉,他们肯定学习不好,工作不如意,已经堕落了。

事实上,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瘾是一种精神障碍,它根本不是道德问题。

” 而每一种成瘾的背后,都可能是某一种亲密关系的缺失。

比如,孩子玩手机成瘾,在最初,是不是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又被孩子吵闹的不行,只给他一部手机了事。

而后,这个亲密关系就被手机所代替。

在责问孩子手机成瘾时,是不是也得自问一下,父母是否做到位了呢。

误区三 , 在戒瘾这方面,大家都以为只有严厉的惩罚,才能根除。

事实则不然。

比如,你越是严密预防孩子玩手机,他越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而后我们把这归之为叛逆。

而随后严厉的惩罚只会让双方的矛盾加剧,越来越无法沟通。

有没有想过,可能是我们的方法不对路,或者没有认请问题的本质呢?他们可能只是缺少关爱,所有的行为只是为了获得家长的关心与关注呢?二 戒瘾的准备 戒瘾的准备,并不是誓师会,一定要在什么时间内达到一个目标,这是一场漫长的隐秘的战斗。

戒瘾者,需要明白自己现在的状况,而从现在的状态一直走到戒瘾成功,一路上会遇到几个关卡,每一个关卡的挑战是什么。

比如在戒瘾初期,要抵制诱惑,而在中期,多要进行自我肯定,调节压力与情绪;而到后期,则是制定方案防止复发。

对自己要走的每一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没有人喝彩,但是,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胜利。

如果,自己无法解决目前上瘾的状态,而又很想从现状中脱离出来,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有一个帕斯卡赌注理论: 如果我做了,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 如果我做了,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如果我不做,最好的结果会是什么? 如果我不做,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在戒瘾准备之初,可以试着用这个理论自我沟通。

三 戒瘾的步骤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给大家介绍了戒瘾七步法,这也来自于《哈佛医学院戒瘾手册:七个步骤让你戒掉瘾》,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此为参考制定适合自己的戒瘾计划。

第一步,每一个人对自己是否上瘾会有一个明确的判定,因为这个上瘾终究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第二步,一旦上瘾,人们会把自己归于异类,其实,只不过是对一种生活或一种痛苦的逃避,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第三步,书中介绍了一个词语“触发按钮”,就是当你面对一种情景,或是一种状况时,一下子就会触发你,再进行上瘾的行为,比如吸烟,喝酒;自己要找到这个“触发按钮”,理性地对待它。

第四步,了解自身的保护机制。

比如,有人在感情上受挫,会频繁地看言情小说,就此,沉迷网络小说不可自拔。

而她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逃避问题,需要找到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出发来管理自己。

第五步,找到你上瘾的导火索,直面它。

第六、七步,即要有戒瘾的短期计划,也要戒瘾的长期计划。

陷入泥沼可能就是一不溜神儿,而想把自己把泥沼拔出来,即要有耐心,又要有恒心,才能最终求得新生。

每一个成瘾者都在戒瘾的道路上慢慢摸索着,而《根本停不下来 用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可以让人重新认识“瘾“,重新认识自己,通过合理的计划,让自己恢复到健康的生活状况中。

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匍匐前进,可能有的人遇到的障碍多一些,有的人少一点。

但是,谁也不比谁幸运,因为横在面前的障碍,每一道都是针对自己最不堪,最无助的一面。

让人无法逃避,只有正面刚,生活才能继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灵情感

精神障碍心理学文章

2025-7-16 3:14:38

心灵情感

心理危机与自杀心理学文章

2025-7-16 3:16: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