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性虐待曾奇峰一般认为,儿童性虐待是指成年人利用16岁以下儿童获得性满足,造成儿童明显的情绪创伤的现象。但是,还有一类危害更广泛的对儿童的性虐待,却一直被专家和公众所忽略。这类性虐待的特点是,剥夺儿童获得与性有关的正确健康的信息的机会,限制其与异性的必要交往,最终导致儿童在性知识上的无知、人际交往上的退缩以及性心理发育的迟滞。如果我们拿吃东西打比方,就是说逼着人吃东西而把人胀死了是虐待,不让人吃东西而把人饿死了也是虐待。案例赵菲在网上访问了我们医院的主页,并且知道了门诊预约电话。她打电话到门诊,第一句话
性心理学行为问题
性心理学行为问题探讨了性行为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八个阶段,以及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及其转化为性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性行为阶段认知心理学认为,性行为是一个完整策划过程,包括性角色认知、性欲望产生、性动机形成、性对象选择、性能力发挥、性交操作过程、性交体验及性后果的责任等八个阶段。
任何阶段的挫折都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问题在正常成年人的性行为过程中普遍存在,包括性角色问题、性欲望问题、性动机问题、性对象选择问题、性能力问题、性交操作问题、性交体验问题以及性后果的责任问题。
这些问题是性行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它们可能影响个人的性健康和性满足。
性行为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有序的生理过程、中枢神经的影响以及人类性活动的基础。
心理因素涉及性需求、性动机和个人人格。
社会因素则与家庭、人际关系、道德与法律密切相关。
性行为问题可以表现为性行为失调、性行为障碍或性行为变态。
性动机偏差是性行为问题的一种形式,涉及到正确性动机与偏离性动机的区分。
正确性动机包括性爱与情爱的相互依存与融合。
性动机偏离则包括泄欲动机、生育动机、交易性动机和享乐动机等。
性对象偏离则可能包括同性恋倾向、恋物倾向和自恋倾向等。
性能力问题则涉及到阳萎、早泄和射精不能等常见问题。
扩展资料
性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以心理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性行为与行文明的发展历程对现代人类性行为的影响和塑造,研究人类的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以及婚姻、家庭与性卫生性健康等。
从心理学角度,如何解释精神疾病「性高潮障碍 (Orgasm disorders)」?
从心理学视角探索神秘的“性高潮障碍”:新发现揭示性高潮背后的神经奥秘
2023年8月,一项突破性研究——《男性性高潮后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一项PET/fMRI联合研究》(Endogenous Opioid Release After Orgasm in Man: A Combined PET/Functional MRI Study),在核医学领域权威期刊《核医学》(JNM)上高居“阅读最多”排行榜的前列,揭示了人们对理解性高潮障碍心理学层面的好奇与关注。
研究揭示了人类性高潮背后的神经生理机制,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全新的洞察。
研究发现,内源性μ阿片受体(MOR)系统在哺乳动物的奖赏回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与人类的性快感紧密相连。
然而,以往的实验主要依赖于体外证据,而这项研究首次通过体内实验,使用[11C]卡芬太尼这一高亲和力的放射性配体,量化了男性性高潮后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显著释放。
6名异性恋男性(平均年龄35.4岁,范围21.6-43.2岁)的参与,他们的女性伴侣作为助手,提供了触觉刺激,以诱发性高潮。
在性高潮后立即进行的PET扫描显示,海马体中的阿片类物质释放显著增加,这与性唤起过程中的大脑活动相呼应。
fMRI的数据进一步揭示,阴茎刺激期间,躯体感觉和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和丘脑的血流动力学活动显著增强。
丘脑的激活与受试者自我报告的性唤起强度呈线性相关,这暗示丘脑在调节性唤起过程中可能发挥核心作用。
研究结果强调,男性性高潮后海马体内的阿片类物质释放可能与性高潮障碍有直接关联。
PET数据显示,性高潮后的神经递质释放与海马体中不可置换结合电位的增加同步,而fMRI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则揭示了这一过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这些发现与先前关于哺乳动物性行为后阿片受体活性的观察相吻合,进一步扩展了人类MOR系统在性快感中的作用范围。
尽管这项研究主要关注海马体的MOR激活,但与动物实验中的海马体活动相呼应,θ-海马活动甚至可能在性高潮后的学习模式中起到记忆巩固的作用。
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性高潮神经生物学的理解,也为未来探索性高潮障碍的潜在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不仅填补了现有知识的空白,也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提供了深入研究性高潮障碍和性快感神经机制的基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这个复杂主题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Jern, Patrick, Chen, Jinglu, Tuisku, Jouni, 等. Endogenous Opioid Release After Orgasm in Man: A Combined PET/Functional MRI Study. J NUCL MED. 2023; 64 (8): 1310-1313. doi: 10.2967/jnumed.123.
什么是性心理障碍
一、性心理障碍的概念。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
性心理障碍是指以异常行为做为性满足主要方式的一组性行为障碍的总称。
这种人用异常行为部分或全部取代了正常性生活。
这种人除了性心理障碍外,常有其它心理方面的障碍。
性心理正常的人,生物学性别和社会学性别是同一的,性欲成熟后,选择异性伴侣,在适宜的性刺激下,通过阴茎阴道性交,满足性欲;性欲的强弱也是适度的。
性心理障碍者则不然,他们或有识别自己性身份的异常,或性欲的唤起、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式有别于常人,构成形形色色的性变态。
对于性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尚无统一的分类。
二、性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对性心理和性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只能使用相对的标准,以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特征为基础,结合变态心理的一般规律和性变态的特殊性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以现实的社会性道德规范为准则;以生物学特点为准则;以对他人或社会的影响为准则;以对本人的影响为准则。
对有心理障碍时的性功能障碍,由境遇造成的暂时的性生活替代行为、继发于某些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性变态行为统称为继发性性变态,不应诊断为性心理障碍。
三、性心理障碍的分类。
在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中规定,性心理障碍包括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与性取向有关的心理与行为障碍。
1、性指向障碍:同性恋、恋物症、恋尸症、恋童症。
2、性偏好障碍: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施虐症、受虐症。
3、性身份障碍:易性症。
4、其他:口淫症、恋污秽症、恋尿症、恋粪症、恋灌肠症、乱伦、电话淫语症、淫书淫画症。
四、性心理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可能的相关因素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一定的人格缺陷有关,但各型间缺乏特定的和一致的人格,如露阴症最多见于具有抑制性特征的内向性人格的人。
双生子调查资料支持同性恋的发生有遗传素质基础;家族性易性癖病例的发现也提示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2)躯体因素:性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类性腺活动阶段有关,一般在青春期开始明显,随年龄增长至更年期,性心理障碍的行为亦趋向缓和。
关于胎儿的激素影响与性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发现,胎儿期雄激素的存在会使出生后的性行为类型为男性,而出生前雄激素的缺乏,则会发生同性恋行为。
Hirschfield认为性腺内分泌不平衡是同性恋的原因。
(3)环境因素:家庭的影响对性心理障碍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儿童期是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招致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与社会经济地位及文化程度有一定联系。
(4)性心理障碍的病理心理本质:Freud认为变态的性活动是他们幼年性经历的再现和延续。
因此,在成人表现出强烈的幼年儿童式性活动就是性心理障碍的病理心理本质。
怕羞、胆怯拘谨及缺少排解心理困境和应变能力的个性,创伤性心理诱因等都是发病的条件。
目前对性心理障碍有代表性的心理学解释有以下几种:
1、心理动力学理论。
该理论把性心理障碍看做是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异性恋发展遭到失败的结果,一般多为男性,源自儿童早期恋母情节时的阉割焦虑和分离焦虑的威胁,且在无意识中持续发挥作用,受当前环境触发因素的作用,导致解决显示两性问题的困难和挫折,为缓解焦虑和心理冲动的冲击,获得心理安宁,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导致性心理退行到儿童早期幼稚的发展阶段,使异性恋的发展受挫,无法实现性的生殖功能成熟的发展方式,故性冲动被固着于不成熟的状态,产生了性心理障碍。
2、行为主义学派理论。
这个理论观点认为性心理障碍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模式。
3、整合理论模式该理论。
主张对不同理论进行部分地整合后解释性心理障碍,认为对性的认知、信念、对性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性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五、性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
1、同性恋:指在能找到异性对象的情况下以同性作为性爱对象,对异性表示拒绝或冷淡。
男女均可发生。
一部份同性恋者随年龄增长可逐渐转向异性恋。
2、露阴症:在陌生女性面前出其不意的露出生殖器,以取得性的满足,伴有或不伴有手淫,但无进一步性活动的要求。
均为男性。
3、窥阴症:在暗中窥视异体裸体或性活动,以取得性的满足,伴有当场手淫或事后回忆窥视景象时手淫。
常于15岁前开始,成年后确诊。
均为男性。
4、易性症: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本身生理性别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其性爱倾向为纯粹同性恋。
5、恋物症:指以获取异性贴身衣物,而非异性本身,取得性的满足。
有时采取偷窃手段来取得这些东西。
几乎仅见于男性。
6、异装症:具有正常异性恋的男性反复出现穿着女性装饰的强烈愿望,通过穿着女性装饰可引起性兴奋或性满足。
7、施虐症与受虐症:施虐症是指对异性给予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以取得性的满足。
受虐症则以承受这种折磨为满足。
有时这两种情况可在同一人身上出现。
8、其它:恋兽症、恋尸症、恋童症、摩擦淫症和自虐症等。
六、性心理障碍病程与预后。
一旦形成,不易彻底纠正。
但至更年期以后有可能渐趋缓和。
七、性心理障碍的治疗。
目前尚缺乏根本性防治措施,以精神治疗为主,常用方法有领悟、疏导等心理治疗、厌恶治疗。
有人同时采用厌恶疗法与内隐致敏法治疗,并鼓励其正常的异性恋行为,取得较好效果。
在患者主动配合下,行为治疗可改变患者的变态性行为。
药物治疗仅起对症治疗或辅助精神治疗的作用。
电抽搐与精神外科治疗,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