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边界效应的心理学上的边界效应
无论是在餐馆,公交车,火车,休息室,课室,人们普遍倾向选择靠窗的位置;在宽大的广场,人们喜欢挑选广场四周的花圃坐下或者是周边建筑物的墙根,只有广场四周坐满了人,人们才不得已地选择中心地带。
这些平时无心的选择和举动原来是受到了“边界效应”的影响。
“边界效应”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指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区域开敞的中间地带是最后的选择。
区域的边缘象征两个地方的交接,人作为个体处于中间距离,与两个地方不远也不近,这能很好反映人对交往距离的要求——安全。
从人的心理出发,人类容易对异质的东西发生兴趣,而对于同质的东西产生厌倦和腻烦。
例如对于一块场地来说,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场地边缘的特征,而不是场地的中央,人的活动也多集中于场地的边缘。
这也是为什么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将休息设施设在场地的边界。
“边界效应”表达了人的三个交往心理需求。
一、人有交往的心理需求。
边界是个很好的观察点,首先提供了全局浏览,其次才是重点的个别观察。
在交往前,人本能地通过观察掌握环境信息,作出合适的判断和选择——哪些人能成为成功的交往对象。
二、人在需要交往同时需要个人空间领域。
相对于中间四周都是空间的环境,边界是个半开放空间,人可以在其中进行观察的同时隐藏自己——保留自己的空间领域,减少暴露。
三、人在交往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人际距离。
站在边界比站在中心要更容易离开区域。
同理,在交往中如果由于对方太过接近自己而产生不安,在边界能够方便人重新拉开与对方的距离。
距离产生美,把握好边界感是成熟,是修养,更是一种最高级的智慧
前几天,有个朋友从外地回来了,于是我们就约了几个朋友一块坐坐,吃吃饭,聊聊天。
由于好久不见了,气氛还是非常热烈的,酒喝得也很痛快。
随着酒越喝越多,话也多了起来。
一个朋友就开始不断地问外地回来的朋友今年挣了多少钱,有没有什么好的合作项目,给他推荐推荐,因为这两年的疫情他赔了很多等等。
刚开始,从外地回来的朋友还在应付这些问题。
后来,他可能实在有些烦了,就站起来去上厕所,直到我们快结束时才再次回来。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都是朋友,他可能不会回来了吧?我其实很能理解这个朋友的心理,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也许他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并不想在这么多人面前被揭开,所以并不想回答这些问题。
边界感就是懂得给对方留空间,保持距离,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一字不提,这样大家相处起来,就会很轻松,没有压力。
三毛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朋友如果把握不好距离,也很容易变得生疏。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么相处太累,朋友之间就是应该无话不谈,藏着掖着太没劲。
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年轻的时候,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
朋友就是要让对方感觉到轻松,舒服,不设戒备。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能做到这种状态的朋友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大部分的关系还是需要维持一定的边界感。
叔本华曾说过:“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被彼此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这句话非常形象又贴切。
人就是这样,既渴望有人能交往密切,又希望可以保持距离,这时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而这个度就是我们要说的边界感。
一个不懂边界感的人,是非常容易让人引起反感的。
就比如我的这位朋友,倒也不能说他不懂得一点这个,也许就是酒喝多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了,话特别多。
但是,即便是这样,别人也会很难受。
也许,下一次聚会的时候,心里就会有隔阂了。
感情这东西,一旦有了隔阂,那就很难再恢复到以前了。
有人说:“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我非常赞同。
把握好边界感,是成熟,也是修养。
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边界感?首先是要从学会拒绝开始,只有懂得了拒绝的真正含义,你才能真正地把控自己的边界感。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不懂得如何去拒绝别人。
有些事情,明明自己不想做,但是就是说不出口拒绝,结果把自己搞得非常疲惫,甚至是最后出力而不落好。
有这么一位同事,工作能力出色,经常得到领导的夸赞。
大家都喜欢找他请教问题,或者帮忙做一些事情。
刚开始,这个同事很热心,基本是有求必应。
因为他知道和同事们打好关系,将来升职的时候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慢慢地,他发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
因为找他问问题的人和频次越来越多,甚至有时候还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
他有心拒绝,可是之前一直都是有求必应的,他始终开不了口。
终于,让开始感觉到疲惫,甚至是这种帮忙已经开始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了,工作效率没有了,甚至是工作质量也开始下降了。
领导很是不满,明里暗里批评了他几次。
他非常郁闷。
有一次就直接拒绝了别人的请求,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位被他拒绝的同事竟然在同事间说他的各种坏话。
“有什么了不起啊,不就是喜欢在领导面前拍马屁吗?”“之前装那么像,这才多久啊,就原形毕露了啊,不想帮就不帮吗,谁离开谁还活不下去似的。
”等等。
他简直郁闷得要死。
也就是这个时候,他明白了,要勇敢地拒绝。
守住自己的边界感,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从此,他开始勇敢地拒绝别人,只有在自己有精力的时候才会选择去帮助别人。
很快,他的业绩再次起来了。
而且,他发现,他并没有因为拒绝别人而让大家都去疏远自己。
有些关系,即使你费尽心思地去维护,最终也不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做最真实的自己,该拒绝的时候勇敢地拒绝,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也是做好自己边界感最重要的一点。
把握好别人的边界感,也要懂得把握好别人的边界感。
心理学家丹尼·卡尼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如何让别人觉得和你交往很舒服呢?适当地保持彼此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再熟悉的人,再亲密的关系,也不能随便地跨过这份距离,可以适度关心,但是千万不能过度地涉入。
距离产生美,懂得保持距离,你才会感觉到美的存在。
边界感不仅仅适用于人际交往,在家庭之中也是适用的,和父母之间,夫妻之间,和孩子之间,都是需要边界感的。
尊重父母的决定,不要干涉父母的选择,让父母在家中感受到关怀和尊重。
夫妻也要留给对方足够的私人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朋友圈,不要轻易地去打破。
父母不要总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过度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要让孩子学会独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你觉得别人怎么做,才会让你感觉到很舒服?明白了这个,你就知道如何去维持与别人之间的边界感了。
把握好边界感,是成熟,是修养,更是一种最高级的智慧!
【心理学】所有关系中都有边界问题
这是有关我对于“自我的诞生”的理解,第30篇。
“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也透露出一丝丝人与人之间缺乏的边界意识。
边界意识从字面上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们之间是有边界的。
”但其实它也是我们非常缺乏的一个东西,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彷佛大家都粘连在一起,所以我们的人际关系常常是粘稠的。
不过,树立边界的确不是第一位的,关系才是第一位的。
“对于完全没建立起关系的人来说,直接树立边界,会让自己和他人觉得像被抛到无人的荒野之中。
” 活在共生期的婴儿,是彻底没有边界的,他们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
但到了6个月后的分离与个体化期,他们就开始意识到,我和妈妈的身体是分离的。
如果没有意识到尊重孩子的边界,也就是不断从外部破壳,就会严重破坏孩子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不过边界问题,也绝不仅仅是孩子和父母的问题,我们的亲密关系、职场关系、朋友关系都会涉及到。
“只有形成了明确的边界意识,你才能守住自己的边界和利益,也能尊重别人的边界和利益。
” 毫不夸张地说,边界意识有时候是保命的东西。
“因为 当你失去自己的各种边界而不自知的时候,你就是在鼓励别人继续入侵你, 而最终的入侵,就是剥夺你的一切。
”边界之内,从心所欲;边界之外,心存敬畏。
(PS:今后心理学“日更”要调整为“周更”了噢,时间是每周日晚~因为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更投入的状态去磨练我的硬本领啦~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