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应激心理学文章

生活中,有很多躯体症状难以找到器质性因素,尤其是一些久治不愈,甚至检查不出具体病因的,这些,老病号,的,病,或许是心理学所说的躯体化,somatization,...。

生活中,有很多躯体症状难以找到器质性因素,尤其是一些久治不愈,甚至检查不出具体病因的,这些“老病号”的“病”或许是心理学所说的躯体化(somatization)。


人所经历创伤,是影响其一生的幽灵…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

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心理学上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它的典型定义是:“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有许多症状,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症状是“记忆侵扰”,即受创时刻的伤痛记忆萦绕不去。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心理学上有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罪与罚》说的好: 在你们身上多数是人性,还有许多非人性,是一个未成形的侏儒,在迷雾中梦游,找寻着自己的清醒。

我现在想说说你们身上的人性,因为熟识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

我常常听你们谈起犯了某个错误的人,好像他不是你们中的一员,而是一个闯入了你们世界的陌生人。

然而我要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人,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人心中的至善,同样,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人,也不可能低于你们心中的至恶。

宛如一片孤叶,未经大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那犯罪之人,未经你们全体的暗许就不能为非作歹。

你们就像一列向着人类“神性面”迈进的队伍,你们是坦途,也是路人。

若其中一人跌倒,他是为后面的人跌倒,让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跌倒,他们步伐虽然迅捷稳健,然而却没有移走绊脚石。

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治疗方案

探索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治疗新曙光

在心理学领域,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治疗一直是关注焦点。

近期,我分享了业界普遍采用的三种主要干预策略:STAIR+Narrative Therapy(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的技能强化与叙事疗法)、DBT+CPT或PE(辩证行为疗法结合认知加工疗法或延迟暴露疗法),以及将C-PTSD视为PTSD处理的疗法,如CPT或PE。

我个人倾向于CPT和PE,因为它们在公立医疗系统和退伍军人医疗系统中更常见。

这两种策略的核心理念相似,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通过技能训练如情绪管理、痛苦忍耐和人际关系的提升,为患者建立坚实的基础;然后,进入第二阶段,进行针对创伤经历的深入处理,无论是叙事疗法还是认知/暴露疗法。

这样的分阶段治疗是基于一个重要的认识:童年创伤会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受害者在面对创伤时资源不足,且创伤痕迹会持续影响后续生活。

然而,我们之前缺乏直接比较不同策略效果的研究。

直到最近,一篇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JAMA Psychiatry)上发表的文章带来了突破,它对比了DBT+CPT(DBT-PTSD)与CPT在C-PTSD女性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这项研究的样本量大,让我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新研究进展

研究对象是193名童年遭受虐待并被诊断为PTSD的女性,她们还表现出至少三项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症状。

患者在德国三家大学附属诊所接受了长达一年的个人心理治疗,包括DBT-PTSD和CPT。

结果显示,DBT-PTSD(d=1.35)和CPT(d=0.98)都显著减少了PTSD症状,但DBT-PTSD在治疗效果上稍胜一筹。

DBT-PTSD的脱落率较低,且更多患者在治疗后维持了症状改善和康复。

尽管如此,研究也指出可能存在一些潜在偏差,如CPT治疗师的经验可能不如DBT-PTSD,这可能影响了结果。

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有力地支持了DBT-PTSD和CPT在C-PTSD治疗中的有效性,并且暗示了DBT-PTSD的优越性。

治疗策略的启示

这个研究证实了对C-PTSD的治疗确实需要两阶段策略,先是技能训练,后是创伤处理。

双阶段疗法显示出优于单阶段疗法的治疗效果。

同时,DBT+CPT/PE的结合方案,特别是DBT-PTSD,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前景的治疗路径,尤其在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

尽管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最佳方案,但这已经为C-PTS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信心,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科学证据来优化和个性化这一复杂心理障碍的治疗。

《这不是你的错》:学会自我理解,走出创伤的阴影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这句话,说的就是我! 不过,我并没有被蛇咬过,而是被蛇吓过,吓得半死。

读四年级时,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要去小水塘抓鱼。

我曾看见有好几个大人,在这个小水塘里抓到不少鱼,有各种鱼虾,还有黄鳝、泥鳅、塘角鱼等。

我学着大人的样子,用鱼篓捞呀捞,只捞到了一点点小鱼小虾。

我又把右手直接伸进出水的洞口,这洞里常常有惊喜。

哇,惊喜来了!我的手摸到了一条圆滚滚的“大鱼“,是黄鳝吧?我用手紧紧钳住那条“大鱼”,把它从洞里拖出来。

我的妈呀,这哪里是黄鳝,分明是一条比拇指还大的水蛇! 我被惊吓到了,扔下水蛇,迅速爬上岸。

我不停地甩着抓过蛇的右手,哇哇地哭着喊着跑回家去。

连续好几天,我的右手都会不由自主地甩呀甩的,似乎那条水蛇还留在右手上。

那几天晚上,我常常被那条蛇的样子吓醒。

从此,我只要看见路上的绳子、棍子之类的东西,就会吓得心惊肉跳,以为那些绳子、棍子就是蛇。

为什么我只是无意中抓到了一条水蛇,就让我吓得从此见着绳子、棍子都害怕呢? 在美国心理学家贝弗莉·恩格尔的《这不是你的错》一书中讲到,这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障碍,简称PTSD,是指在经受创伤后带有明显症状的严重精神障碍。

的三大症状和危害 书中,把PTSD的症状分为三大类:重温事件、逃避行为和过度警觉。

重温事件的症状有:闪回(一次又一次地重现创伤情景,与此同时,会出现盗汗、心跳加速),做噩梦,还有可怕的想法萦绕心头。

我因为无意中抓到蛇而受到惊吓的那段时间,就经常出现闪回的症状。

睡觉前,脑子里闪过的,都是右手上抓着一条蛇,然后右手就忍不住开始甩啊甩的。

成年以后,我还经常因为梦见被蛇追而吓醒呢。

逃避行为的症状有:远离一些会触发自己创伤回忆的地点、事件或物体,情感麻木,内心愧疚、沮丧、担忧,对之前感觉有意思的事情缺乏兴趣,无法回想起有关创伤经历的重要情节。

女儿一岁多第一次在某间诊所里打针,后来,只要我们走向那间诊所,她就大哭,非要我们往其他方向走。

看来,打针,也成了女儿的应激障碍,让她产生了逃避被打针的行为。

过度警觉的症状有:易受惊吓,高度紧张,失眠,易怒。

向作者寻求帮助的梅勒妮,3岁起就被哥哥进行残忍的性虐待。

从此她无法正常睡觉,常常在半夜里吓醒,总觉得哥哥就坐在床边;甚至无法安心洗澡,总担心哥哥突然闯进来。

贝弗莉·恩格尔在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儿童时被虐待的受害者,被诊断患有PTSD,并饱受其折磨。

PTSD的危害可不小,会影响个人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包括无法正常工作,婚姻出现问题,家庭不和以及难以教养孩子等。

甚至有些遭受PTSD折磨的人,很可能会陷入暴力循环。

为了逃避PTSD的折磨,有的人会选择酗酒或吸毒,有的人会有虐待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有的人变得无助、消极、自我责怪、自我觉得肮脏或邪恶。

2.学会自我理解,走出创伤阴影 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因曾经受过创伤留下的阴影呢?作者认为,学会理解自己,可以让自己走出创伤带来的阴影。

什么是自我理解呢? 就是让自己卸下羞耻或心理重担,不再因为过往的经历继续折磨自己,也不再对自己那么苛刻。

书中举了霍莉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做到自我理解。

霍莉6岁开始,被父亲进行身体和性虐待,16岁离家出走,才摆脱了父亲的魔爪。

从此她靠喝醉酒来减轻被虐待带来的痛苦回忆。

因为喝酒,她失去了孩子、丈夫和工作。

作者贝弗利对霍莉进行了治疗,让霍莉学会理解自己,知道自己选择酗酒这件事是事出有因的,因为她受到了伤害,喝醉是可以把这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挡在心门之外的。

作者还让霍莉明白,酗酒这种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它能暂时忘记过去,但不能让她从痛苦中走出来。

喝酒只会导致更多的创伤,连自己最爱的人也失去了。

贝弗利又让霍莉进行了自我理解练习,让霍莉做了一个填空题:“鉴于我曾经遭受过的虐待,那么( ) 是可以理解的。

” 霍莉的答案是: 鉴于我曾经受过虐待,那么我用某些方法抑制自己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

鉴于我曾经受过虐待,那么我很早就开始喝酒是可以理解的。

鉴于我曾经受过虐待,那么我过度饮酒是可以理解的。

鉴于我曾经受过虐待,那么我很难戒酒是可以理解的。

霍莉通过自我理解的治疗,理解了让她喝醉酒的原因,也理解了她难以戒酒的原因。

她不再为自己因童年受虐带来的行为感到羞耻,开始懂得悲悯自己,并接受作者给她的悲悯,从此走出了童年带来的阴影。

如今,我虽然见蛇就怕,但已经不像当年那样吓得夜不能寐。

因为,学生物的老公告诉我,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有一种怕蛇的基因,那是从远古的老祖先那里进化而来。

先祖们在森林里猎食为生,他们没少被蛇咬过,因此把怕蛇的基因一代代传下来了。

世上怕蛇的人,可不止我一个。

看来,如果童年曾经有过什么不愉快的经历,只要学会自我理解,并悲悯自己,同时接受他人的悲悯,让自己不必过分自责,就可以走出童车的阴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灵情感

心理危机与自杀心理学文章

2025-7-16 3:16:43

心灵情感

控制与失控心理学文章

2025-7-16 3:18: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